中盤
脊背、胸、腰、腹部為中盤。中盤的勁多為腰勁,既要松開,又不可軟而無力。因為腰如車軸,是在頂勁的帶領和眼法的指揮下,而因勢左右旋轉,以推動手足進退變轉的樞紐。它的運動是屬于身法的,身法應以中正為主,但不是外形的中正,不是靜止的中正,而是在旋轉運動的中正,主要是保持人體重心平衡的中正。至于兩肩臂到手部本應附于中盤,因手法變化較多,且可上中下兼顧,另文專講。
脊背:要隨著頂勁的虛向上領與豎項的同時,脊背向上拔起來,骨節既要對正,又要自然松開。
胸:胸部應作到“含”字,含的意義和形狀要如同一口鐘(古代的鐘)懸起來一樣,外圓而中空。、這樣,肺部才能不受壓迫,而呼吸深長,增強肺活量,以吐出氮氣,納入氧氣。我們對“含”字的解釋,可以用口含食物的形狀來體會,不可誤解為向內收斂,更不可誤將“拔背”的拔字解為向后方拔。那樣,就形成了駝背現象,與挺胸的形狀同樣是錯誤的。因為它都會影響肺部的自然呼吸。
腰:腰部系人體上下的樞紐,應隨勢旋轉,以適應變化的方向,達到得機得勢的要求,所以既要“不偏不倚”又要左右轉動。拳論所說“忽隱忽現”(向左轉則左隱而右現,反之,則右隱而左現,是指腰部轉動的現象,不是呆板的中正)。但是在靜止時雖應保持中正,當運動時,特別是在變化方向的身法較大時,亦可以用螺旋形的運動向前、后、左、右斜轉,如同我們騎自行車當轉彎時,自己雖感覺中正,而旁觀則見向內傾斜。因為這時,必須有向心力,才能保持人體(物體)重心的平衡。不過在這種形勢下,頂勁必須加強中正地上領,而襠部松沉,膝部一提一落,上下相隨地配合適當,才能符合正中富斜,斜中富正的要求。至于腰的旋轉角度,則應以腿為準,與眼同方向轉到胸口與眼對齊,相反時則以肩對眼所注視之處。
腹部:從胸口到臍上為腹部,要求則自然松靜,符合拳歌所謂“腹內松凈氣騰然”的要求。
下盤
從小腹、尾骨、襠、膝、腿及腳腕到腳為下盤。下盤名為襠勁,是隨著上中盤的旋轉而變換的,但襠、膝與腰的配合,如同全體的發動機,十分重要,而尾骨與小腹的配合是否適當,又是襠、膝能否配合協調的主要關鍵。至于步法的進退,更是制勝的要法,另文詳述。
襠:會陰穴及兩旁的大筋(緊貼大腿根里側)屬于襠。從頭頂的百會穴通過腰脊要與會陰穴上下對正。頂勁是上領的,腰勁是左右旋轉的,而襠勁是開圓而下沉的。襠勁中間開圓,應如同城門的涵洞那么圓(忌岔為人字形)。這兩條大筋則如同鐘表的游絲似的,隨著腰的旋轉,而一伸一縮。它的規律是右轉則右上縮而左下伸,左轉則相反的伸縮。由于它的伸縮,牽動著兩膝的一提一落。襠筋的伸縮,關系著身步的靈活,而膝部的提落,又關系著下盤的穩否。上文談到腰襠膝如同全身的發動機,就是這種作用。
一般太極拳書,都講吊襠。吊襠的方法是要求提肚(即收縮腹部,如忍大便狀)。但陳式太極拳則要求襠勁與“氣沉丹田”統一起來。對于襠的運動,則主張調字,這里的“調”字的作用是協虛實,以求重心的平衡。亦解為調動的調字,即調動襠里兩條大筋,以達到協調的目的。音解雖殊,但理無二 。曾向王矯宇老拳師說:襠部應如欲大便狀。他所提出的“欲”字也是氣向下沉,而“忍”字則恰恰相反了。
襠勁要開圓,前已說明其關系重要性,但是何才能開圓,關鍵全在尾骨,請看下文。
尾骨:脊骨的下一節底部(長強穴的部位)名為尾骨。拳論有“尾閭中正神貫頂”之句,說明了尾骨與頂勁的關系,24式太極拳對于尾骨是要求其下端微向后翻起來。必須這樣作,襠部的兩條大筋才能放松開圓。而小腹自然下方向內收斂,上方向前合住。所以我認為腰、襠、膝是全體的發動機,尾骨則是這部發動機的開關。只向后微翻,則發動機開了,就動作靈活,否則等于發動機關上,就無法是襠、膝作出合理的運動。
24式太極拳要求襠開要圓。忌人字襠,即尖襠。這種姿勢仍然和長強穴的后翻有密切關系。只要長強穴向后翻一點(只是二點,絕非突臀),它的姿式恰如我們端坐的樣子(記得蔣維喬先生所寫有關氣功靜坐的姿式就是這個樣子)。檔部只要能夠開得圓,也自然能塌得下,使重心降低,加強軀干的穩度。人字襠兩足距離再寬,而襠不能下塌,如同兩條腿的木架,從前后稍微一碰,就會倒的。
24式太極拳練習要領
一、注意松靜練習
習拳時始終要保持心平氣和。首先把大腦中樞神經“靜”下來,放松周身肌肉、關節和內臟器官。身體端正自然,頭頂同會陰始終保持垂直,上下呼應,避免挺胸、凹肚、低頭、彎腰、弓背、突臀等現象;呼吸要自然,逐漸運用腹式呼吸,始終保持腹實胸寬狀態,使下身穩重,上身靈活。
二、意識引導動作
用意識導引動作,動作要輕松柔和,不可用拙力、僵勁;動作要走弧形或環形,逐漸達到各個肌肉群和關節都能一動無有不動,連貫均勻、綿綿不斷。
三、練習太極拳對上肢的要求
1、以腰為軸心:腰部松沉直豎,不軟塌,不搖晃,骶骨沉著有力,使重心下降穩定,微微放置腰部來帶動四肢運動。
2、頭要正直:動作時意欲去何處,眼神先去,目光要隨著主要的手轉動而前視,停勢時目光經食指前視,延展及遠,眼神要照顧上下兩旁;頸項要隨目光轉動,松豎而不僵硬;口唇要自然合閉,下顎微收,用鼻子呼吸。
3、肩要松沉:兩肩平齊,不可一高一底;肘要松垂,肘關節微屈,用意注于肘尖,手臂伸縮運轉時,輕靈沉著而不漂浮;腕要靈活有力,近腕節尺骨處要隨勢沉住,指要舒展,手臂在運動時要旋腕轉膀。
四、對軀干的要求
太極拳“主宰于腰”、“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是鍛煉任脈、督脈、帶脈的重要方法。“主宰于腰”是要求在“虛領頂勁、氣沉丹田”的原則下,腰部松沉直豎地微微旋轉來帶動上下肢的動作,既鍛煉了任、督二脈,又使帶脈膨脹,腎部充實,日久能使帶脈一圈肌肉豐滿,小腹部沖脈有氣勢旺盛之感覺。
五、對下肢的要求
兩腿要分清虛實,胯根松開,膝關節始終保持微屈,動步出腿,先將一側腰腹轉換落實,胯根微向內收,將重心坐穩于一腿,股四頭肌著力、臀部與足根齊、臀部之力要到足跟,使實腿膝關節既穩固又靈活;身體微向下蹲,然后另一腿緩緩伸出,膝關節勿挺直;足尖領勁運行,邁步要輕靈,隨著重心的緩緩移動,兩足交替支持重心,以保持全身的平衡。動作時旋踝轉腿,足趾足掌足跟實踏地,足心涌泉穴要空,使足勁下沉,似植地生根,使樁步穩固,虛腿得以靈活變換。
另外,每一個姿勢的起、承、轉、合,著著貫串,節節松開,處處合住。其中主次先后,要細心體會,辨別清楚,使動作順遂有序。在動作中間不可有停頓之處,內外、上下、左右、前后要協調一致。上下相隨,不先不后;要做到“內外合一”、“一氣呵成”。
結語:通過以上介紹,相信大家對24式太極拳已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希望大家多加練習,以后必定可以熟練掌握24式太極拳的相關要領。太極拳是中華名族流傳下來的寶貴財富,我們要將其流傳下去,這是中華名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