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掌握虛實轉換的樞紐--兩腎抽換。在“十三勢歌訣”中第一句便講到“十三總勢莫輕視,命意源頭在腰隙”,腰隙即為腰眼,為兩腎。兩腎的抽換是產生太極拳虛實變換的樞紐,是身法帶動虛實轉換的關鍵之處。
3、一切動作由腰來主宰。在太極拳行功實踐中應做到腰不動手不動(其它部位也不動),腰拉手轉,一切動作均來自于腰(從形講),即由兩腎抽換帶出來,以實現太極拳所要求的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上下相隨,內外相合。
4、氣斂。上述三點均是從體上講的。如果從意、氣講,則要求做到意氣要斂,合中有開,開中有合,氣要收于腰脊,實現氣勢的八面支撐。氣斂應貫串于太極拳始終。
5、神聚。李亦畬在“五字訣”中指出,神聚則一氣鼓鑄,煉氣歸神,氣勢騰挪,精神貫注。在行功實踐中,虛非全然無力,氣勢要騰挪;實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貴貫注。太極拳是一門哲學的拳術,是一門辯證的拳術,也有人將其稱為是一門藝術,因此,她不同于一般的拳術,我們務必用心去悟,身心合修,去認識和理解太極拳拳理,在掌握拳理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在學習和認識太極拳的實踐中做到事半功倍。
24式太極拳腿的練法
太極拳的關鍵在腰不在腿,但腿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從健身角度講,雙腿是全身的支撐,是練拳時穩定的基礎。對老年人來說,更要注意對腿的保護。
俗話說:“人老先老腿。”由于腿腳距離心臟較遠,氣血相對不足,許多病痛往往先從腿上發生,例如髕骨退化、骨質增生、靜脈曲張、肌肉僵化、站立不穩等等。從技擊角度講,腿的活動范圍大,上下、左右、前后、遠近都可出擊,而且力量大。
因此,拳諺講“手是兩扇門,全憑腿贏人”。腿又是全身的根基,“要看有沒有,先看一步走”。所以習練武術向來非常重視腿功、重視步法。
24式太極拳對腿功的要求更高。“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有不得機得勢處,其病總于腰腿求之”(《十三勢行功心解》)。
太極拳的任何動作都要求節節貫穿。在人體中,腿為根節,腰為中節,頭為梢節,動作時首先根節催中節,然后中節催梢節,只有這樣才能一氣貫穿。太極拳還要求雙腿彎曲,圓襠裹膝,氣沉丹田,步如貓行,既重心穩定又輕靈圓活。
要做到這些,腿腳無功力是絕對不行的。正因為如此,習練太極拳可以有效地鍛煉雙腿,長年練太極拳的人,腿腳都十分有力,支撐力很強,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做到“穩如泰山”。
如何練腿呢?首先必須堅持基本功鍛煉。
一是每天要做壓腿(高壓、低壓、正壓、側壓)、控腿、踢腳、拍腳、蹬腳、擺腳等基本練習。練習時要根據年齡和身體條件,確定練習的數量與強度。
二是站樁。拳諺云:“百練不如一站。”站樁是練腿的有效方法,站樁時也要根據身體條件確定站樁的高度與時間。進行這兩項基本功鍛煉,一是要循序漸進,由易到難,逐步提高標準、增加難度,不可急于求成或盲目模仿。
三是要堅持不懈,把基本功鍛煉作為每天的“必修課”,寧肯少打拳也要多練基本功。“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貴在堅持。
在行拳走架中,則要嚴格按照太極拳對腿的要求與要領認真去做。太極拳的步形有馬步、弓步、虛步、撲步、歇步、獨立步、丁字步、小開步等,步法有上步、進步、退步、撤步、蓋步、插步、側行步等,腳法有蹬腳、分腳、拍腳、擺蓮腳以及扣腳、擺腳、碾腳等……在進行這些步形、步法練習時首先要放松,要循經走脈,由丹田經胯(環跳穴)到膝(陽陵穴)到腳(涌泉穴),由上而下逐節松沉,再由下向上逐節提起回到丹田,以意領氣,上下貫通,疏通脈絡。腿的運轉要與全身協調一致,要在腰的主宰帶動下協調運行,與全身形成整勁。具體做法可分以下三點。
第一、要遵守三節律。腿的三節為胯為根節、膝為中節、腳為梢節。運行時先要把腳提起來,腳的高度大約距地面一拳,向前運行稍低,向后稍高。站穩后,緩緩用胯催膝、膝催腳,或者說以腳領膝、膝領胯,層層推進,節節貫穿,在摸索中腳的一點(腳跟內側)先輕輕著地進行試探,這時重心仍在支撐腿,提起的腳可放可收,有把握后再由腳跟到前腳掌或由前腳掌到腳跟逐步落實,重心也就隨之移動。這個過程就是常說的“邁步如貓行”、“如履薄冰,如臨深淵”、“點起點落,輕起輕落,緩起緩落”、“落步如落塵”。
在移步時可按“三先”去做,即先站穩再提腳,先提腳再移步,先移重心后提腿;或者反過來叫做“三不”:不站穩不提腳,不提腳不移步,不移重心不提腿。
移步時要穩扎穩打,步步為營,沉著穩定。這里所說的先后只是短暫的時間差,并不是截然分開。重心移動向前時膝蓋不超過腳尖,后坐時臀部不超過腳跟。如果把腳尖與腳跟之間化為五等份,重心則在二與四之間移動,超出即為過。
在走貓步同時,前后還要走弧形路線,即腳提起后先經過支撐腳側,再按一定角度運行,這樣前后就成一個淺弧。如果腿力不支,提起的腳也可在支撐腳側稍停,成丁宇步后再繼續運行。
這些要領,開始練時可以拆開做,有了一定功力后就應該似停非停,連續不斷,如行云流水,沒有斷續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