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補腎功法
功法動作
直立,兩腳分開與肩寬,雙臂上舉伸直,在腦后交叉,此時小腹略向前傾,雙手盡量向上伸直后壓,所有力量、意念集中在腰椎。然后力量從腰椎發出,令兩臂以大弧度從腦后向身體兩側壓下來,同時下蹲,兩手后在兩膝間交叉。
結束時意念集中在前腳掌5秒鐘,腳后跟不可離地(在兩臂向兩側下壓時,胳膊不使一點力量,完全是腰在用力)。再站起時,前腳掌先用力,作為起動能量;緊接著將所有力量、意念再次集中在腰椎,兩腿不要用一點力量,逐漸站起。
兩手一直交叉,從胸前直上頭頂到腦后(站立過程中身體頭腳在后,小腹向前,身體呈弓形)。
呼吸方法
身體下蹲的整個過程呼氣,身體向上站起的整個過程吸氣。在呼吸轉接時略屏息兩秒鐘(好用腹式呼吸法)。練習多長時間應根據個人體質而定,以不覺疲勞為宜。練后很多人會覺腰酸,需要用兩手攥空拳,輕輕捶打后腰。
通常練兩分鐘就會渾身微汗、腳掌發熱。有人會打嗝、放屁。至于長期效果,大家自己去感受吧。如出現腹痛,腰酸等不適癥狀,可按摩復溜、太溪穴,很快可解決。如果再配合金雞獨立一起練,那就更妙了。
楊式太極拳養生的四大機理
1、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中國哲學的古老命題,也是能充分代表華夏文明文化特色的思想模式。天人合一的實質是天人和諧,包含有天人,體,天人相應,天人互感等概念,這些理念在中國傳統保健養生體系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在太極拳的練習過程中,就非常重視自我與自然的和諧共存。
太極拳健身是科學性的,近幾年,許多科研人員通過驗證,發現練太極拳的人身體機能得到提高,同時練拳的人越練越年輕,出現“逆生長”跡象。
2、形神兼備
形神關系是傳統哲學、宗教和自然科學界常涉及到的重要范疇。形指形體.即臟腑身形,神指以五神五志為特征的心理活動。二者是人作為生命體的兩大要素,缺一則不成其為活著的人。傳統養生非常重視形神共養,太極拳就更注重形神合一。
3、伸筋
早在《易經》 中,就有“筋”一詞,《易·系辭》 說:“筋乃人身之經絡骨節之外廠肌肉之內,四肢百骸,無處非筋,無非絡,聯絡周身通行血脈而為精神之外輔。”由此可見初的“筋”是指廣泛分布于身體各部分的經絡。
其實中國民間的許多俗語早已將“健康”“壽命”與“筋長”緊密聯系起來。比如:“運動強筋骨,吐納良肺腑”“老人多搖扇,筋骨更舒展。”
研究證實,練太極拳能使身體每個部位都延遲衰老,而且練太極拳能增加骨質密度,防治骨質疏松。
“老筋長.壽命長!”“筋長一寸.壽延十年。”這些俗語聽起來很樸素,卻有深刻的醫學內涵,是數千年來中國民間養生保健經驗的口頭傳承。縮是人體衰老的原因,也是人體衰老的結果。
人老了,眼花耳聾,腰駝,背弓,腿僵,渾身沒勁。相反你看見一個高齡人,眼不花耳不聾腰不駝,背不弓,腿腳靈活,渾身輕松,你一定會相信他還能活很長時間。
從中醫角度看,衰老與氣虛衰,氣血失常有關。而十二經筋,不僅連綴百骸,還分布眼、耳、口、鼻、舌、陰器等部位,對這些器官功能活動起著維系作用。所謂“骨正筋柔,氣血自流”,自然會讓人的五官等緩衰老。
4、拔脈
這里拔脈是指加深呼吸、拉長氣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