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太極拳的本質是武術,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需求,太極拳養生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學習太極拳就要了解內勁的產生與作用,下面隨著太極拳教學了解一下吧!
對太極拳內勁的初步認識
太極拳內勁的形成是在開始修煉階段通過放松等手段,結合意念、內氣等因素磨練而成,內勁的形成是因為人體的筋骨、肌肉等產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這種微小的變化不易被察覺所以許多人就誤以為內勁僅僅是一種用力的感覺,而忽略了內勁的產生是人體結構微觀上發生變化的結果。
讓我們來了解下人體結構在內勁形成過程中是如何發生變化的。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什么是太極拳的內勁呢?這個可以肯定的說,內勁是一種肌肉力,任何人體的勁力是離不開肌肉力而產生的。
不管你有多少內氣,或用了多少意念,只要你移動身體,就必須用肌肉力。那么為什么自古以來太極拳的先輩們就直教導我們要練氣,要用意不用力呢?
其實這是練功的過程,練氣或練意,都是為了更好地用力,更好地利用人體的肌肉力。這就是太極拳創造出來的奧秘,練太極拳就是要從練氣、練意開始。
很顯然,內勁一定是肌肉力在“氣”和“意”的配合下,所形成的一種新的肌肉用力的配合方式,民間常把這種力叫作“丹田力”。陳式太極拳中就有通過丹田內氣的運轉來練習太極拳的內勁的。
其實內勁也有其他的訓練方式,例如,楊式太極拳就是用意念身體上的各種氣圈、氣球等進行內勁的訓練。
為什么這樣就可以練出內勁,就可以形成肌肉新的用力配臺方式呢?原來,意識通過人的神經和內氣,可達到調整磯肉的目的,肌肉的不同協調變化,就產生了各種的勤力。在這里,重要的就是意識或意念,通過特定的意識,可以使肌肉產生某種變化。
然而單單認識到這點是很不夠的,因為人們會產生一種假象,以為在太極拳運動的過程中,只有意識的參與,才能有內勁的產生,圓此練拳.用拳都不能離開意念,沒有意念就沒有內勁。
而真實的情況是,內勁一旦形成,已經隨時可以出現,就說明肌肉已經發生了某種變化,這時就再無需什么意念和所謂的導引內氣來生成內勁了。
內勁學習的兩字真言
1、通
就是要求內勁內氣通達四梢。當拳架練習正確熟練后,骨節和筋脈暢通,氣流運行不再受阻。正如“流水滔滔,先修河道”。
氣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它是構成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精微物質,是極其細小的物質微粒,難以直觀地察覺,只能通過人物感覺器官,根據事物的各種變化而體現它的存在。
關于氣的理解,我們需要通過自己的感官去感受。
“氣”好似一種水,腹式呼吸似壓力器,丹田好似壓力容器罐,渾身經脈好似流水的管道,四肢是較大的管道,心是指導氣流的總機關,先用心意調整腹式呼吸,使內氣先沉于丹田,然后使丹田部位鼓蕩,加強壓力器呼吸的功能。
呼吸要做到深、長、細、緩、勻、柔,務必與動作合拍,通過呼吸使壓力容器罐向四梢送氣水。
2、充
就是要求內勁要充滿之意。當內氣能運行四梢時,還要追求內勁的充滿。通過逆式腹呼吸,使丹田的腹蕩性逐漸加強,在呼與吸換接時,要有稍微停頓,使丹田腹部充實圓滿,渾身上下就像打足氣的氣球,有外似棉花內似鋼的表現。
掌握好了“充”的要領,是有助于我們內氣的學習的。
此階段會出現手指尖有麻脹如針刺的感覺,手臂有膨脹的感覺,以致有愛莫能助,氣遍身軀的感覺。在格手時,掤勁充足,沾連粘隨勁增強,處處能與對方氣力相吸合。久練既有抗擊力,又有爆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