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不當會使我們的膝蓋受損,而在太極拳教學中也提及如何保護膝蓋。太極拳的好處就是可以鍛煉我們的骨關節,這樣使我們的關節更有彈性更健康。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太極拳吧!
太極拳與膝蓋損傷的解析
太極拳重要的就是全身肌肉放松,關節松開。如果這時肌肉松懈,姿勢又不正確,久而久之會造成關節損傷。
練太極拳時,由于全身重量都由下肢承擔,所以少有人訴說上肢疼痛的,說膝關節疼痛者居多。太極拳講求虛實變換,避免雙重,所以有許多動作,都是一足支撐全身體重。
如虛步[也稱坐步]是典型的步法,即全體重心落于一足,并屈膝下蹲,另一足虛著地。與單足直立相比較,膝關節負荷有根本的不同,它產生了一個橫斷膝關節的力P,而P隨著腿彎曲程度的增加而增大,以直立為零[圖1]。
練太極拳姿勢越低,膝關節承受的壓力越大,這時應調動更多的肌纖維參與進來,所以說,以健身養身為目的,才是好的練習太極拳。
第三個問題是腳的位置。各式太極拳對腳的要求是不同的。例如弓步,楊式太極拳要求,前腳順,即腳尖向前,后腳外撇約四十五度角;而吳式太極拳要求所謂“川字步”,兩只腳尖都朝前,虛步。如果做錯了,就都會造成膝關節損傷。
我們先分析膝關節的作用。膝關節不是萬向節,它主要的功能是順著脛骨[小腿]和股骨[大腿]方向向后彎曲,側向扭動的余地不大。扭動過大就會損傷半月板,而這種扭傷比受壓迫更為嚴重。
所以楊式太極拳的虛步要求開襠,使股骨、脛骨和腳尖三者的方向一致。這樣做,若左腳在前,就限制了身向左轉動的靈活性。所以吳式太極拳把后腳也順過來,以增加向左轉動的靈活性,而又保證了大腿、小腿和腳尖方向的一致性。
凡事都是利弊兩面,吳式太極拳腳朝前,橫向穩定性就很差。
所以吳圖南先生又把后腳位置取二者之間,改后腳尖向前為外撇約二十度角。總之,無論什么式太極拳,都不能使膝關節外撇或里扣在腳尖方向之外或之內而呈扭曲姿態,否則會嚴重損傷膝關節。
在習拳過程中,膝蓋的保護非常適用。
一是重心下沉時,忘掉膝蓋
意想委中穴(我們常說的膝蓋后面的腿窩處),意想重心從兩腿內側下沉,兩臀會自然前貼,膝蓋頓時感到空無。千萬不能意想重心從膝蓋走,否則膝蓋必傷。經常想委中穴,經常想重心從腿內側下,時間長了,便會形成生理反射,膝蓋自然忘掉。
二是虛實轉換時,要先減后增
舉個例子,比如左腳為實,右腳為虛,若想實變虛,不能依靠身體腰跨的平衡移動來實現,這不符合太極之陰陽變化原理。實際中,應該這樣轉化。比如搬攔捶在腿腳的虛實變化中,虛靈頂勁,意象命門穴,眼神微微向上發散(只是眼神,頭不能動),這時,在轉換過程中,忘掉虛腳,意象實腳之重力慢慢減去,直到減到為零,這樣,重心便自然而然的慢慢移到虛腳上,膝蓋就避免了因為腰跨平移而受到的過快的重心轉換的壓力。實際上,這也符合太極拳的陰陽變化。
通過腰跨平移來轉化虛實,很容易使膝蓋受傷。
三是弓步時,膝蓋好不要超過太沖穴
即腳背大拇指、二拇指兩指跟部處。有人說不要超過腳尖,經過實踐,若膝蓋與腳尖長時垂直,膝蓋承受的重力依然很大,對膝蓋仍有傷害。
四是行拳時,架子不易太低
若小腿與地面垂直,那么大腿和小腿構成的角為120—135度比較適合。當然,功力深厚者甚至可以達到170度,但是好不要超過180度,否則對膝蓋損害太大。有些中老年人,好架子高些,不要做太低的下勢,弊大于利。
現在許多教太極拳的人,為了追求美感,追求形式,膝蓋彎曲太大,搞得不少人膝蓋疼。其實,真正的太極拳,不在于形,而在于意。太極拳真義《授秘歌》說:無形無象,忘其有己。全身透空,內外合一。應物自然,隨心所欲。
西山懸磬,海闊天空。虎吼猿鳴,鍛煉陰精。泉清水靜,心死神活。翻江攪海,元氣流動。盡性立命,神定氣足。
五是治療膝蓋疼的秘方,跪膝
跪膝,動作和漢朝官員的姿勢相仿,膝蓋下墊塊軟墊,或者跪在窗上,以膝蓋為腳,原地上下提動。提動一會,然后就直起身,坐在腳后跟上一會,然后再提動膝蓋。這樣,可以迅速打通膝蓋的氣血,保養膝蓋,治療疼痛。跪膝的時間,5分鐘即可。
當然,即使自己膝蓋不疼,經常跪膝,對膝蓋、養生來說也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