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有助于身體健康,此外,在學習中也可以促進自己的心理健康,對于凈化人們的思想都著極大的作用,那么太極拳是怎么來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的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太極拳注重修養身心,指的就是調節人們的心理,以其柔緩舒展的動作去放松練習這的心靈。
《黃帝內經》指出:“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這說明不良情緒可引起五臟氣血紊亂,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產生疾病。“心理健康是健康的一半”,只有心理健康,才會有身體健康。祖國醫學早就提出了“心定則氣順,氣和順則血道暢通,精氣內充,正氣強盛”的觀點。
要求做到喜不過旺,怒不過激,思不過慮。恐不過懼,驚不過神的正常情緒狀態。太極拳強調動中求靜,外動內靜,有助于保持練習者的心理平衡與精神放松。
修煉太極拳可以影響人們的思想,讓人們以一種平靜的心態去看待問題。
通過松靜、自然的調節,使大腦皮質在運動中得到積極性休息,使散亂的雜念逐漸安定下來,進入無憂無慮、超凡脫俗的清凈世界,消除緊張、焦慮、抑郁等消極心理,從而達到心情舒暢、氣血順和、陰陽平衡的效果。《黃帝內經.素問》提出“靜者壽,躁者夭”,是有一定道理的。
心理健康,首先是道德健康。世界上有許多長壽者,都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美國心理學家杰爾曼和他的學生歷經70‘’年對死亡者道德的心理與壽命做過對比研究,結果是道德高尚者要多活2至4年,其實我國古代養生家早就認識到道德與養生的關系。
《呻吟語》曰:“乃知養德,尤養生第一要也”;孔子也反復強調:“善者康,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壽世保元延年良箴》云:“積善有功,常存善德,可以延年”;老子的《道德經》提出.“去甚、去奢、去泰”。主張人在道德修養方面要清新寡欲,心淳質樸,少存雜念,去掉極端、過分、奢侈的欲望。
所以說道德高尚,可以陶冶人們的情操,并能提高人們的內心修為。
道德是判斷美、丑、善、惡的標準體系之一,是人們安排自己道德生活方式的根本依據.道德高尚的人,有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他們胸襟開闊,心里坦蕩,光明磊落,行為端正,寧靜處世,淡泊名利,知足常樂,對生活熱愛,對社會充滿感激。
這種充滿溫暖和美感的外在道德評價,能使人內心產生許多快樂。心情愉快,有助于化解自身的煩惱和壓力.提高身體的免疫能力,健康增壽。
反之.道德修養差的人,心胸狹窄,私心過重。嫉世妒人,甚至胡作非為,損人利己。這種陰暗的心理狀態,會引起大腦皮層功能失調,免疫力降低,導致疾病,損康折壽。
太極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常重視“武德”的培養,把“武德”視為武術的靈魂,把習拳練武與人生養融為一體,“拳以德立,無德無拳”、“未曾學藝先學禮,未曾習武先習德”等諺語充分說明德與武的關系。只有按照“武德”要求修煉太極拳,才會達到德藝雙馨,獲得健康長壽。
因此,可以說太極拳的修煉是練武者道德、情操、氣質、人格,以及文化修養和哲學修養的一種表現。太極拳參與者應該是心理健康、道德完善的人,應該做到真、善、美的和諧統一。
良好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是現代心理健康的重要標志。
據美國密歇根大學調查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樂于助人,處處行善,人際關系和諧者,預期壽命顯著延長,相反。那些情緒低落,性格孤僻,不愿參與社會活動,人際關系差者的死亡率比正常人高出1.5倍。太極拳鍛煉多為集體進行,是社交的好機會,男女老少,共同在自然環境優美的地方練拳習武,在優美的古典音樂伴奏下,輕松、舒緩、自然地練習太極拳,使人感到心曠神怡。愉快的心情,對神經系統、消化系統和心臟血管系統都有良好的調節作用,從而改善了生理機能,使人獲得健康長壽。
情緒是受生理機能影響的。良好的情緒能反射性的引起大腦皮質和丘腦部位的興奮性提高,通過交感神經活動來改善機體物質代謝過程。
而精神上的憂郁、悲觀、恐懼、壓抑等消極情緒。會通過神經活動影響大腦皮質和丘腦。機體就會產生慢性反激的反應,導致微循環障礙和血流量減少,從而降低組織代謝過程,降低免疫能力,使一些防御機能崩潰,疾病乘虛而人。所以積極的情緒對提高健康水乎,延年益壽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