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調合一是健身氣功的核心技術,更是練習者長期追求的一種境界。那么,怎樣理解三調合一?
它的生理基礎、主要因素又是什么?在實際教學練習中,怎樣劃分階段才能到達三調合一的境界?
如果這些實際問題不能得到很好的回答,練習者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結果呢,只能是隨著興趣的淡薄,而退出該項目的練習,這樣就不利于健身氣功的普及推廣。
對三調合一的理解
健身氣功的養生機理就是在調身、調息、調心的不同比重下,通過陰陽平衡規律,來協調臟腑、氣血的偏盛偏衰,逐漸朝著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發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意思是說陰氣平和,陽氣固密,陰陽平和協調保持相對平衡,則身體健康,精神愉樂。如果是通過練習健身氣功來獲得了這種精神愉快,那就是達到三調合一的境界。
因為,此時“吐唯綿綿,納唯綿綿,有意無意,綿綿若存”(《胎息銘》),使機體達到佳有序的穩定狀態。而且,在“三調”中沒有主次,緊密聯系。
也就是說,不調“三調”,而“三調”自調,整個軀體內的副交感神經系統的功能相對增強,使內臟的惰性大大降低,以盡快的速度與軀體神經機能相協調。
此時處于低耗能的狀態,機體在這種狀態下,對不平衡的部分進行修復和整合,使人體恢復到陰平陽秘的健康狀態。此時就形成意、氣、形三者融為一體的境界。
三調合一的生理基礎
“調身”是在意念引導下進行的全身規律性運動,通過啟動本體感受器和內臟感覺構成的復雜反射活動,將身體保持在適生理狀態。
學習健身氣功技能是在本體感受器的基礎上才能形成,借助本體感受器就能感知每一動作中肌肉、肌腱、關節和韌帶的縮短、放松和拉緊的不同狀況。
“調身”必須依賴五臟六腑的協調配合才能獲得能源物質、氧氣和清除代謝產物,而五臟六腑的活動受植物性神經支配,植物性神經的機能惰性比軀體性神經大,且傳導速度慢,傳導途徑中突觸聯系較多。
所以,在本質上,植物性神經系統的機能動員速率明顯滯后于軀體系統,要想提髙植物性神經系統,與軀體性神經在較短的時間內相協調,必須通過某一手段,來帶動內臟器官的活動。
在練習健身氣功“調身”的初期,練習者只是獲得一種感性認識,對健身氣功的內在規律并不完全理解。
在本體感覺的作用下,引起大腦皮質細胞強烈興奮,而皮質內抑制尚未確立,大腦皮質中的興奮與抑制都呈現擴散狀態,使條件反射暫時聯系不穩定。
此時,參與的運動單位數目是少的,當然,運動神經元活動的功能整合也無法真正發揮作用。
此時的狀態與練其它體育項目沒有本質的區別。而為了提高植物性神經系統,健身氣功就有自己的優勢,通過“調息”能提高肺泡通氣量,加強胃腸道蠕動等,來減少內臟的生理惰性。
另外,實驗和事實證明,“調心”也能間接支配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進而影響到內臟的活動。
總之,通過“三調”,使植物神經機能尤其是副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與軀體神經機能以短時間來達到動態平衡,這種動態平衡就是三調合一技術在生理學方面的體現。
三調合一層次劃分的依據
籠統的講,三調合一就是“身心和諧”。要達到“身心和諧”,根據“和諧協調理論系統”,則需要一個漸進深入的層次:第一層次是功法形式的整齊一律、平衡對稱,這“純粹是外在的統一和秩序。
所以,它們主要屬于數量大小的定性。”在這個階段,初學者關注的是功法的外在動作的平衡對稱、規范,有著統一的“三調”,但動作數量、時長不一。
所以,在此階段的練習,只能對健身氣功的外形及定性有一個初步的理解,為“身心和諧”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是符合規律,它已經是“本質上的差異面的整體”,不僅要求有差異面,而且在它的整體上現出統一和互相依存的關系,而且這些差異面會通過“內在的”完全會合在一起。
具體到每套健身氣功中,其功法動作各異,如果練習者能體會到它們的內在關聯性、整體性,例如,能感覺到按順序練習整套八段錦的功效遠比練單勢要好得多,說明他們已進入到了第二層次。第三層次是要素和諧。
“和諧”初是一個美學概念,畢達哥拉斯早提出了“美是和諧”這個美學命題。黑格爾在《美學》中對“和諧”做了精辟的論述:比單純的符合規律更高一級的是和諧。
和諧是從質上見出的差異面的一種關系,而且是這些差異面的一種整體,……各因素之中的這種協調一致就是和諧。
和諧,一方面見出本質上的差異面的整體,另一方面也消除了這些差異面的純然對立,因此它們的相互依存和內在聯系就顯現為它們的統一。
由此可見,和諧是差異面的一種整體,并在有對立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和諧。在練習健身氣功中,“三”的生理基礎、功能等存在明顯的差異面及對立面,例如:運用腹式呼吸與胸廓的運動、意念雜亂等存在對立。
經過長期的符合規律的練習,自然會消除這些差異面的純然對立,分辨不出具體的“三調”,即達到三調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