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太極拳
陳氏太極拳“母式”“金剛搗碓”雖不能窺全豹,卻可以拋磚引玉, 以供同道研究參考。
按大架(老架頭二套)83式第一個“金剛搗碓”動作分解,就可以從中看出整套太極拳拳理拳法的基本特征。
(一) 第一“金剛搗碓”動作造型,一起勢就充分體現了太極拳大架陰陽變化與技擊功能統一的法則。
1、“動則分陰陽”。
兩手上提,腰下塌,雙腕上提,兩肘下墜,邊提邊塌是一組陰陽相濟(“逢上必下”)。而且是螺旋上升,螺旋下沉,襠走下弧,倒換重心,從而體現了它陰陽變化的螺旋形式。從起勢的兩手從腿邊的欲上先下(立圈)到提腕屈肘,邊提(突腕)、邊塌(沉腰)、邊轉(轉腰,襠走下弧、倒換重心)同時完成。、由此也可以看出傳統太極拳術練習的高難度。
分析這第一個動作的特點中與各流派傳授的起勢不同,大凡都是雙手由腿邊平抬而起,肘平、腕平,沒有“逢上必下”之拳理規矩制約。按照拳式走架;我這里指出這一動作特點的細微傳授之處,就是大架固有的“雙圈抖送法”技術。就此一細微的動作反映在散打、推手、摔打中作用顯著,按拳式走架秩序,運用這一動作可以在敵人抓住我雙手雙腕時變化出“左沖”、“右沖”、“煞腰壓肘”、“翻花舞袖”、“雙推掌”等拳式的技擊奧妙之用。對付敵人的后抱腰也有三種以上解法,包括“神仙大脫衣”。
2、“一動多用”。
馬虹老師傳拳時,不僅強調“一式多用”,而且講究“一動多用”。例如,上述第一“金剛搗碓”動作一至二的過程;雙手距離一小手臂寬,右手順纏,左手逆纏走弧線,形成陳氏太極拳順步推手的“順逆纏絞法”,由“順逆纏絞法”又變化出“前膛拗步”在四正推手的過渡動作一順一逆,“白鶴亮翅”的過渡動作與變化到“退步壓肘”等拳式技擊用法等。
3、“化打結合”。
“金剛搗碓”動作一、二與動作三、四是兩組化打結合的典型技法。化打結合,化打合一,打即是化,是大架的主要拳法。那么,從第一“金剛搗碓”就非常充分地表達了這種技擊特征。動作一、二是先棚后捋(大捋);動作三、四是先捋后靠(加肘法)。用陳照奎宗師的話說,這就是“來之歡迎,去之歡送”,這正是在推手練習中“一逆一順”和“一順一逆”纏絲勁變化的通俗易懂技擊方法傳授。
馬虹老師要求弟子們特別注重單式基本功的練習,并說陳照奎宗師對單式練習不輕易傳人。
動作三:單練為“上步捋”、“退步捋”形成的“上引下擊法”, 由此,可變 化出“前膛拗步”、“雙擺蓮”、“擊地錘”等拳式和對左腳的下蹬、踢、掃、掛及 雙手的后引、捋基本功的練習和多種技擊用法,反復進行單式訓練,易出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