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圣” 陸羽著《茶經》
唐代偉大醫藥學家孫思邈(公元581-682年)是中國食療學說的奠基人,孫氏《備急千金要方》成書于公元652年,時值大唐盛世,飲茶之風已漸盛行,本書載述“茗葉:味苦、咸、酸、冷,無毒。可久食,令人有力,悅志,微動氣。”其后成書的《千金翼方》中,也有“茗,春采”,“茗:苦荼。味甘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熱渴。令人少睡。主下氣,消宿食做飲”等記載,明確將茶列為食療品種之一。名醫陳藏器于公元741年著成的《本草拾遺》中,還指出茶“苦寒,久食,令人瘦,去人脂”,與現代研究證明飲茶可以減肥相符。
唐代說茶,不能不提一直被人們譽為“茶仙”、尊為“茶圣”、祀為“茶神”的陸羽。陸羽是湖北天門市人,出生于公元733年,卒于公元804年,享年71歲,可說是一位長壽的老人,這與他一生嗜茶有關。他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聞名于世。陸羽所著的《茶經》對有關茶樹的產地、形態、生長環境以及采茶、制茶、飲茶的工具和方法等進行了全面的總結,共為十章,七千余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陸羽每必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在取得茶葉生產和制作的第一手資料后,又遍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采制經驗的結晶。所以《茶經》一經問世,即風行天下,為時人學習和珍藏。
宋代盛行的“斗茶”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茶文化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宋代貢茶工藝的不斷發展以及皇帝和上層人士的投入,已取代了唐代由茶人與僧人主導茶文化發展的局面。此外,茶坊、茶肆的出現,使茶開始走向民間。
“斗茶”即是這一時期的產物,也是中國古代茶藝的高表現形式。宋代人們斗茶所用的主要是建安北苑所產的茶餅。這種茶餅在碾磨以前,須用干凈紙包起來捶碎,然后立即碾磨。碾后的茶末要放在茶羅上過篩,篩得越細越好,這樣茶末入水后便能漂起來,湯花也能凝結。衡量斗茶的效果,一是看茶面湯花的色澤和均勻程度,二是看盞的內沿與茶湯相接處有沒有水的痕跡。湯花面上要求色澤鮮白,形狀像白米粟粒一樣細碎均勻。湯花保持得時間較長,能緊貼盞沿而不散退的為贏家;湯花散退早,先出現水痕的斗茶者,便是輸家。為了便于觀看碗中鮮白的湯花,當時盛行的茶具便是黑釉建盞。
由于技巧性強,趣味性濃,斗茶主要被文人士大夫用來消遣,與陸羽茶道澄心靜慮,天人合一的境界相比已相去頗遠,到明代基本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