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美食 “功”“過”分明
餃子、泡菜、臘肉……這些傳統食品就像剪紙、花燈一樣,早已成為中華文化的標志。然而進入現代社會,人們開始用現代醫學和營養學的要求來審視傳統食品:擔心泡菜致癌、湯圓含油脂過多、腐乳被霉菌污染、香腸臘肉含鹽量過高……昔日人們甘之如飴的傳統美食,現在卻因各種問題“罪名”纏身。我們還能像祖輩一樣放心地吃這些傳統食品嗎?傳統食品怎樣才既好吃又健康?
腐乳:中國特色的大豆奶酪
腐乳是我國獨創的調味品,既可單獨食用,又可用來烹調風味獨特的菜肴。別看其外觀不引人注目,但論其營養價值則相當可觀。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5世紀魏代古籍中,就有腐乳生產工藝的記載,到了明代我國就大量加工腐乳,而今腐乳已成長為具現代化工藝的發酵食品。
眾所周知,腐乳是由豆腐經霉菌發酵而成,因而富含植物蛋白,經發酵后,蛋白可以分解成各種氨基酸,經生化反應又可產生醇、有機酸等物質,可以幫助消化,促進食欲。此外,微生物發酵過程可產生豐富的B族維生素,尤其是一般植物性食物沒有的維生素B12,可以防治惡性貧血。另有研究發現,腐乳可以抑制乙酰膽堿酶的活性,促進神經遞質在神經末梢的傳遞,能預防老年性癡呆。
人到中年或老年,往往鈣質流失較為嚴重,而腐乳中鈣、磷含量豐富,所含的大豆異黃酮能提高成骨細胞活性,促進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產生,因而可幫助中老年人預防骨質疏松。豆制品中的植酸經微生物分解,大豆中原本吸收率很低的鐵、鋅等礦物質也因此更易被人體吸收。素食者常吃腐乳可以補充營養。
但是,腐乳經腌制后鹽和嘌呤含量普遍較高,因而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痛風及腎臟疾病等的人宜少吃或不吃。此外,豆腐在發酵過程中會滋生繁殖一些有害微生物,產生大量的鹽基氮、硫化氫及代謝產物等有毒物質,過多食用會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中老年人每次宜只吃小半塊)。建議食用之前蒸15分鐘,以殺死病原微生物、破壞生物毒素,使鹽基氮、硫化氫基本揮發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