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發展至今,對于中國的太極拳具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很多簡化套路,都是有利于練習者強身健體的,那么關于傳統楊式太極拳的學習,我們應該了解哪些方面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做相關的介紹。
楊式太極拳非常重視身法的學習,所以楊式太極拳在演練過程中,可以給人帶來一種美感。
楊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是自然、柔和、優美,因而使人在運動中感到舒適。練拳時,要注意體會松、穩、慢、勻的運動特點就,在這個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內氣,達到松、散、通、空。
1、松,就是全身放松
從神態到動作都不能緊張,要注意克服拙力,恢復自然,而且始終如一。松的先決條件是心靜,就是要把心氣放松,同時全身的關節和肌肉都要隨之放松,一直松到腳心。
所以說,學習楊式太極拳,放松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周身放松,才能體現楊式太極拳的精髓。
注意不要把全身的重量壓在下肢上,膝蓋和小腿不要過分用力,小腹一直要松軟的鼓著而不能緊張地繃挺。
2、穩,就是行動沉穩
從精神到體態都要保持平穩。上身要自然調直不能前俯后仰,左搖右擺。下身進退旋轉輕靈圓活,平穩地支撐著垂直的上身。要達到這一要求,必須要心緒穩定,防止精神散亂。
3、慢,就是運身緩慢
在練拳的過程中,維持適當緩慢的速度,仔細地按照拳術原則要求塑造自己的姿勢和動作,糾正偏差,體會收獲。如果動作過快,就很難達到這種目的。
學習楊式太極拳,貴在自我反省,自我檢查,有錯誤就及時改正。
要求根據每個人的體質和意向,適當的控制練拳的速度。條件發生變化,就應適當加以調整,這樣才能做到慢而不僵。在緩慢的動作運行過程中仍能保持輕靈,才不致產生憋氣和呆滯等有礙健康的毛病。
4、勻,就是動態均勻
無論動作、姿勢、呼吸都要求均勻。在均勻的動態中體現松、穩、慢的特點。練拳要一勢接一勢,要連綿不斷。同時呼吸要配合動作和姿勢,保持均勻而自然。這樣才能使人感到和諧,并表明練習者的功夫已經達到了一定程度。
楊式太極拳發勁技巧
勁分為明勁與暗勁,明勁形與外,暗勁形與內。太極拳的勁指的是暗勁(亦稱內勁)。發勁時要內外合一,周身一氣,將全身的力量發到出擊點上,從而達到后發制人、克敵制勝的目的。
楊式太極拳不僅拳、肘、肩、腳、膝、梢節和主要關節能發勁,而且周身各個部位都能發勁。
從外形上看發勁的方式多種多樣,但實質上只有尺勁與寸勁兩種。尺勁與寸勁是指力量在對方身上起作用的時間而言。初學發勁或沒有得到沉勁的只會發尺勁,習練久了懂得沉勁的才會發寸勁。
尺勁以后腳向前蹬為主要動力,節節貫串,由下而上,順勢涌出。如與人交手發勁時,勁即起于腳主宰于腰形手達于梢,做到跟節起,中節隨,梢節追,重心先偏后腿。發勁時右腿弓,左肢蹬,重心快速前移產生慣性,催動右手向前發勁。
只有意識指揮,內氣貫通,才能在發勁的一瞬間匯聚全身的力量發到出擊點上。尺勁由于力的作用時間長,能將對方擲出很遠。這在形式上與擲出石頭、瓦片不同,但用力的方法很相似。優點是不會使對方受內傷。對功夫不深、腰胯不活的初學者可多用尺勁。
寸勁是快速的彈力,與壓縮之彈簧突然彈出原理相同。它是在與人交手發勁時在較短距離內一瞬間將全身力量發到出擊點上。由于時間短、速度快、內勁整,產生出極大的壓力與震撼力,能入里透內,使對方造成內傷。
因此,寸勁以不輕易發為宜。高手發勁時考慮到對方的耐受程度而不想超過份量,但一般較難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