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流派眾多,每一流派都有自己的特點,今天小編所要為大家介紹的就是當中的楊式太極拳,它的存在對于太極拳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楊式太極拳非常受大家的歡迎,我們該如何學習呢?
學習楊式太極拳,重點就是在于身法和功架的學習,下面我們就為大家談談楊式太極拳對于功架的練習方法。
練習楊式太極拳時架勢有高有低,練拳時應該選取什么功架?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初學太極拳往往認為低架子就是功夫好,高架子就是沒什么功夫,是在站著打拳。
其實功夫的高低和練拳時功架的高低是不能簡單以正比或反比而論。老輩人的說法,練拳的功架分低、中、高架,各有所長,各有所取。每一個練拳階段的目標不同,所取功架的高低也就不同。尤其是練習傳統楊式太極拳,對此要有明明白白的認識,以便明明白白的練拳。
我們要想將楊式太極拳的功架靈活運用,就需要掌握低、中、高這三種功架。
1、低功架練形
低功架練拳,練習強度大,體能消耗大,是對下盤功夫的強化訓練。如髖關節活動范圍加大;下肢的支撐力加強;有利于鍛煉腰胯的柔韌性。
練拳時架式較低,有利于重心下移和穩固下盤。在低功架練習下盤的同時還要注意拳式套路的規格標準、行拳的方向變化,在身型身法、步型步法、手型手法上打下扎實的基礎。
這是學規矩練功夫的階段。取低功架練習太極拳,練的是抻筋拔骨、大開大合,練的是肌肉、骨骼和外形上的東西。低功架由于步子偏大、架式偏低,此時的行拳走架,多以本力支撐自己的身體。
同時,在低功架的學習中,也有助于我們身體下盤的平衡。
前后步距和左右步寬拉開后,尾閭與腳跟前后不能中正,兩胯根合不住,不易發出渾身的整勁。由于用本力控制自己身體的移動,虛實的變化難以圓活處理,常帶重心移動不流暢,很難達到行拳時的綿綿不斷。
低功架練拳腿部負擔太重,尤其是對膝關節容易造成傷害,還會由于胯關節和膝關節不易松開而內氣不易下沉。
低功架練太極拳,在做馬步和弓步時,大腿和小腿之間的夾角較小,此時要注意這個夾角好不小于90度,以免形成M襠。弓步時還要注意前膝不可弓過腳尖,后腳外緣不可向上掀起;后坐時,臀部不可向外凸出,上身不可前傾。
2、中功架練氣
中功架練拳是練習太極拳中普遍采用的練法。中架行拳架勢高低適中,對練習松身沉氣及輕靈的虛實轉換大有益處,可以在練習松沉中自然而然的養成腹式逆呼吸的習慣,達到氣沉丹田的目的。
中功架練拳的注意力在于周身一家,求內、外三合,心意的開合帶動肢體的運動。虛實的變化已不再是本力下的支配,而是由松沉而輕靈中產生的虛實變化。此時行拳處處體會松活,松腰胯、松膝踝、松腳松手、松肩肘、松頭頸、松胸背。
前進后退中的虛實變化要在力松沉下去又重返上來的過程中交替完成,重心的移動要力求輕靈自然,此實一分彼虛一分,不多不少恰到好處。綿綿不斷油然而生。
中功架練拳還要注意圓活飽滿,肢體舒展,意氣放得遠。手眼身法步處處合度。 氣沉丹田是中功架練拳必須達到的目標,但這只是第一步,還要逐步完成勁力松落腳底,植根入地,渾身彈性,掤捋擠按採挒肘靠,融會貫通。這是守規矩、合規矩階段。
3、高功架練虛無
取高架練習練的是輕靈圓活,老話講叫安輪,身上各個大小關節都似有萬向節類的軸承,運轉起來圓活自如,身上的每一個關節、每一塊肌肉都能受自己支配,此時練的是內里的東西,練的是中定的功夫。
中定是太極十三勢的魂,楊家早就對此高度重視,楊澄甫給大兒子取名叫“守中”,其中不無道理。
拳練到此時,看著不起眼,摸哪哪沒有,又渾身都是手,自然境界高超。高功架練拳速度往往很快,在公園里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人采用高功架練拳,令人感到深不可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