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只要仔細留心觀察,就可以發現楊氏太極拳85式的動作連貫性很強,上一個 動作結束的同時,又是下一個動作的開始,使人難以發現動作之間的起止界限。
如“左摟膝拗步”接“手揮琵琶”一勢,當摟左膝推右掌時,隨著右掌小指領勁側掌前送的同時,隨身體前去的慣性,右腳跟自然抬起,向前跟進半步,就進入了手揮琵琶的開始。
拿每個動作的起承轉合來說,“左摟膝拗步”的“合”,同時又是“手揮琵琶”一勢之“起”,動作非常連貫自然。
七、腰身使動四肢
張三豐所傳太極拳《十三勢歌》云:“命意源頭在腰隙”。各式太極拳都強調“腰為主宰”,“腰為軸”,“太極腰八卦掌”等,都說明太極拳強調用腰,楊氏太極拳85式更是如此,對腰的要求特別高,特別嚴。
楊氏太極拳85式檢驗身法是否正確,有沒有“太極之態”,主要還是看腰上有沒有東西。
楊氏先輩們曾總結出“腰一動周身皆動,腰一靜周身皆靜”,“腰不動,手不發”,“欲要身動,先要腰動”等寶貴經驗。
楊氏太極拳85式親族傳人楊振基老師強調楊氏太極拳85式必須以練腰為主,一切動作都要靠腰帶動,腰拉、腰轉、腰腳手,他對每一個動作的講解都把對腰部動作要求介紹得非常詳細,非常到位。
趙斌先生在教我學習楊式傳統套路時,多次告誡我練拳時要“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
所謂“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引動帶動的意思。就是在練拳時通過松肩松腰引導,帶動四肢運動。
它要求行拳走架時,上肢的氣要沉到腰上,下肢的氣要提到腰上,真正把腰變為周身運動的“發火點”。
對于四肢來說,不妄動,不主動的動,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體的轉動去牽動手臂轉動,當身體下沉時·,讓地心吸引力去引導手臂沉落,當前進或后退時,讓身體帶動手臂發生位移。
“身使四肢”這四個字言簡意賅,寓意深刻,是趙老師一生研習楊氏太極拳85式的經驗之談,也集中反映了楊氏太極拳85式身法上的顯明特點。
八、換步逢轉必沉
有位資深的老拳師對楊氏太極拳85式的主要特點簡明扼要的概括為“以松柔見長,突出沉勁”。
上海楊氏太極名家顧樹屏先生練楊氏太極拳85式六十個春秋,頗具功力,他認為楊氏太極拳85式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逢轉必沉”。
我覺得這四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楊氏太極拳85式區別于其它各式太極拳的又一獨特風格。
逢轉必沉,突出沉勁,不只是表現在某一個拳架動作上,而是貫穿在整個套路的全過程之中,其中逢轉必沉就是一個非常明顯的規律性表現。
練楊氏太極拳85式必須打出沉勁,如果打不出沉勁,那也就打不出傳統楊式大架的拳味。
這里僅舉“倒攆猴”‘式的練法為例,這個動作就是逢轉必沉,發沉勁的典型拳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