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式太極拳傳人崔毅士
楊式太極拳是太極拳主要流派之一。它是楊式太極拳奠基人楊福魁所創。楊福魁,字露蟬(1797–1872),河北永年縣人。
年少從師陳長興受業列人門墻。約1850年返回永年縣以授拳為生。 傳其子楊班侯(1837-1892)、楊健侯(1839-1917)。
楊健侯又傳其子兆熊(少侯)、兆元、兆清(澄甫)。經過楊氏祖孫三代人的努力,在陳長興的太極拳基礎上逐漸演變為楊式太極拳。
楊兆清,字澄甫(1883-1936),幼承家學,歷經數年寒暑苦功,終于成為太極拳的一代宗師,成為楊式太極拳(大架)的創始人。
楊澄甫從學者眾,其弟子有崔毅士、牛春明、李雅軒、傅鐘文、董英杰、鄭曼青、王旭東、閆月川等。
楊式太極拳源遠流長傳四子。自楊露蟬傳人北京后長盛不哀。楊式太極拳繼承之士不負太極名家之美稱。楊澄甫先生高足、受業弟子崔毅士得其真傳是楊式太極拳第四代正宗傳人,是楊式太 極拳主要傳人之一。
崔立志(1892-1970)字毅士,河北省任縣人。師楊式太極拳大師楊澄甫先生。
崔毅士自幼酷愛武術。1909年進北京慕名拜楊為師,精心悉拳,潛心練功,深得楊師器重教誨,得其真髓。
1928-1936年隨楊師南下,巡回授拳于南京、上海、杭州、漢口、廣州等地。1936年后又獨自授拳于南京、武漢、西安、蘭州、 安徽等地, 1945年返回北京。
在數十年的練功及授拳研修過程中,崔先生不僅完全繼承了楊師當年授拳時的認真守矩”以明規矩而守規矩,脫規矩而守規矩”的作風,加之多年隨師授拳深得楊式大師真諦和畢生精心研修,成為此派楊式太極拳的代表人物。
崔毅士先生為人純樸善良,性情耿直,豪爽有節,忠厚處節,有生以來專攻楊式太極拳功大。凡楊式太極拳、刀、劍、大桿(槍)、推手無不得楊式大師之真傳,功底深厚,造詣精深,尤以推手為擅長。
善化善發,出手綿軟,柔中有剛,輕靈機敏,虛實分明,聽之至靈,動之至微,刮之至長,發之至驟。凡身受者 未覺其動,而已騰空跌出丈外,令人驚嘆折服。
崔毅士先生久居北京,在中山公園古柏蔭下授拳,并建有 “北京永年太極拳社”,任社長。
在教學當中態度嚴謹、一絲不茍, 對”教”"練”要求甚嚴,深得楊式遺風。畢生練功和授拳研修, 使崔先生的技藝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有崔派太極之美譽。
其拳勢寬大柔綿而舒展,別具一格,使楊式太極拳日臻完美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舒展大方,均緩柔和,輕靈沉穩,結構嚴謹,剛柔相濟,渾厚莊重是楊式太極拳的特點。
以其動作簡潔,外柔內剛,體態瀟灑,神態安祥,體舒心靜,優美自然,開展大方深得國內外廣大太極拳愛好者所喜愛。楊式太極拳在練習方法上突出整體性、連貫性、園活性和內外身心的統一性。
端正自然,不偏不倚,舒展大方,旋轉松活,以腰為軸,完整貫穿。從起式到收式,前后連貫有如一線貫通,銜接一氣,上下表里,自然貫通,勢斷勁不斷,銜接和順周身完整。
動作沉穩中帶有輕靈,輕靈而不飄浮,動而不急動,靜而不僵滯,即所謂輕而不飄,沉而不僵。外柔內實,綿綿不斷,剛中寓柔,剛柔相濟。
不論虛實變化,起伏轉換都是式式相連,猶如行云流水,沒有絲毫停頓間斷之處,更沒有忽急忽緩帶有棱角之處。正如《拳論》所云”由腳而腿而腰總須 完整一氣”,”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綿綿不斷”。
楊式太極拳要求在意識引導下,呼吸勻細深長,氣沉丹田,運勁如抽絲,邁步如貓行,心靜,才能”用意不用力”,在 寧靜的情緒下,身正體松,意識、呼吸、動作三位一體,密切結合,進行有節奏的練身、練意、練氣。
因之太極拳乃是內外兼修, 形神合一,動靜結合,上下相隨的高級行功的運動方式。太極拳不同于其它的運動,實乃從精神到形體都是一種柔和的運動。
崔毅士先生畢生致力于楊式太極拳的研修和普及工作。
1964年在楊式太極拳基礎上創編了一套保留其楊式太極精華和風格特點簡單易學更適宜工間進行練習的”楊式簡化四十二式太極拳”。
此套路推出后受到了廣大太極拳愛好者的喜愛,廣為流傳至今。崔先生又根據自己多年練習體會并結合武術中棍術的特點,創編了”楊式太極棍”,為繼承和發展太極拳運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