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氏太極拳問題歸納
1、必須注意陰陽消長與動靜變化之間的關系,也就是虛實的變化。動靜互變而無遲滯之弊”。
2、始終要保持中正、安舒的原則,所謂“立如平準,動如車輪”。尤其是要注意不要犯“雙重”的弊病。關鍵必須時刻注意“頂頭懸”。
3、必須注意氣的運行和呼吸之間的關系。《十三勢行功心解》說:“能呼吸然后能靈活,氣以直養而無害。”又說:“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至。”所以在練拳時,呼吸必須均勻,深長,頻率要一致。
從我個人的經驗和體驗來評價太極拳,應是好的“有氧運動。”
關于“用”的方面,作為技,太極拳有其獨到之處。就是“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具體地說,就是“十三勢”的應用。
如何理解“四兩撥千斤”?實際上就是“杠桿定律”。太極拳之應敵,不接觸對方之重點,而移動其支點,使其失去重心。
舉例來說,在推手中,為重要的就是“勁”。勁的應用即是在力與力之間建立一個“緩沖區”。換句術語來說,也就是“聽勁”。
“勁”的應用方法,也就是《打手歌》中講的“粘連黏隨不丟頂”。我不認為剛勁是太極拳主勁,剛勁是一個個性的表現。無欲則剛,柔才是太極的主導。
勁在物體上找到一個支持點,就足以支持和抗衡其他力量。但力與力之間不能有間隔,有了間隔就有了空隙,無法利用其巨大的力量,這就是太極拳理論中所講的“斷”。
斷是練太極拳的大忌。所以《太極拳論》說:“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
勁的建立重要的就是“頂頭懸(虛領頂勁)和充實丹田氣”。屬于內在的修為。外在的則是“粘連黏隨,不丟不頂”。
總之,勁是蘊之于內的修為。所謂“專主一方,支撐八面”。這種修為必須有牢固的基礎。
推手是太極拳在“用”的方面一個獨特的、非常有實用價值的方法。它是一種高級藝術,我們通常稱之謂“太極拳問答”。也就是通過推手來體驗二者之間的功力,其具有非常獨到的實用價值。學者必須努力下功夫,才能體會它的真諦。
吳氏太極拳的意與力
行動是由思想支配的,太極拳的動作也是由思想支配的,而這個思想就是業內學者常說的“意”。在習拳中,把“意”理解為合乎拳法的一種思維活動,是一種“理想”,而非空洞的“幻想”。
人們常說的用“心”去練,也就是指的用思想、用“意”去練。一般來說,意即是心。然而仔細分析,心與意之間尚有區別,那就是心為意之主,意為心之副,心意密切相關。
無論是行功練拳或推手,心動則意起,意起則氣隨。心靜則意堅,意堅則氣沉。因為意從心出,意體現其拳形,觀其拳形則知其心意,明其傳神。拳形表現尚欠佳者,主要原因在于手練有余而心練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