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式太極拳作為中國傳統的太極拳流派之一,當中也保留著自己的特點,練習吳式太極拳對于我們的生理有著一定的作用,同時在醫學上也有一定的貢獻,下面小編就從這兩方面為大家做介紹。
太極拳是一門修養身心的武功,既可以鍛煉身體,又可以陶冶我們的情操。
太極拳曰:“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這說明堅持太極拳鍛煉,可以達到“延年益壽不老春”。練太極拳有這個收獲,證明他對人體有生理學的基礎。
太極拳與力量性運動截然不同。長跑、游泳及各種球類運動等,稱為動態力量活動;倒立、支撐、懸垂等,稱為靜態力量活動。這兩類體育活動均表現為,骨骼肌用力加強,前者為等長性收縮,后者為等張性收縮。
所以說,學習太極拳不能光靠蠻力,需要掌握內勁的使用。
特別在動態力量性運動時,肌肉激烈活動,氧氣需要大量增加,引起機體一系列生理反應:如呼吸急促,心跳快,血壓上升等。這種反應是被動性的,出于機體反射性調節,以及植物神經作用。年老體弱者的運動量,如超過一定限度,即難以適應,甚至引起不良的作用。
太極拳運動,只有平行步與騎馬式等姿勢,下肢屬于靜態體力活動;但由于虛實變換,這種性質只是部分性的。太極拳在鍛煉時需要靜、輕、慢,放松全身肌肉。
尤其重要的是用意不用力,即由意識支配動作。各項生理反應,由被動變為主動。活動強度與機體反應,始終清醒地在大腦意識控制之下。
所以,老年人堅持練習太極拳,可以增強體質。
太極拳是一項運動,具有消耗能量,促進全身新陳代謝的作用。由于能量消耗,能促進食欲,增加飯量。由于代謝加強而產生熱量,故即使在隆冬天氣,練拳后也會覺得全身溫暖,甚至大汗淋漓。其奧妙之處,在于練拳時的“慢”。
慢并不減少運動量,相反,慢會增加運動功率。如打摟膝拗步時,上步越慢,越感吃力,所需能量就越大。由此類推,打其它拳式,亦得到同樣的反應。由于慢,機能反應在大腦意識控制下,能更好調節,運動的耐力與持久性,可以隨鍛煉而不斷增進。
太極拳有動態氣功之稱,動中求靜。練拳時首先集中思想,清除雜念。由均勻舒適的動作,促使大腦由雜亂歸于寧靜專一。此時,越練越靜,漸至意識與動作混而為一,時間與空間混而為一。
認真練拳者到了這個境界,必覺通體舒適,欲罷不能。靜也即清醒狀態,可使神經松弛,焦慮狀態與緊迫感消失。歸納起來,太極拳的醫療作用有以下幾項。
松靜反應
松靜反應主要表現為迷走神經作用的亢進。凡是在練拳時全身愈是松靜,其所表現的迷走神經反應愈是明顯。松靜反應是作者根據研究和觀察創造的名詞。
在生理上,與松靜反應相反的是警覺反應(alarm reaction)。這是機體由于外界刺激而發生的反應(adaptaion)。沒有這種應激反應,也就沒有生命。但應激過強或長期的應激,是機體種種疾病發生的根源。
大家都承認,在現代社會中,由于過多的刺激stress,引起一些常見病發病率明顯上升。現以淺顯的例子解釋應激反應:任何人如在深山中突遇猛虎,必然產生強烈刺激,機體立即出現應激現象,表現為面色長白,心跳加快,瞳孔放大,血壓上升,汗毛豎立等。
這是生命在特殊環境下,為了保存自己,準備進行生死搏斗的警覺反應。這個反應的特點是交感神經興奮,體內腎上腺大量分泌的結果。外來的刺激是復雜而多種多樣的,有輕、重、短暫和長期的不同,但都能由大腦皮層,通過下丘腦作用于腎上腺皮質,引起交感神經作用亢進,產生一系列癥狀,只是在程度上有輕重、緩急不同。
這就是現代醫學上的西萊氏的應激學說(adaptation symdrome)。與警覺反應相反,練太極拳過程中出現的是松靜反應,主要表現在迷走圣經作用增強。
我們在一組長期練太極拳的成員中調查,發現在練拳者中分別出現以下各種現象的百分比為:口水分泌增強75百分比,皮膚發熱92百分比,出汗68百分比,腸鳴或排氣增加70百分比,噫氣75百分比,多數人練拳后血壓并不上升,心跳亦無加快。
這些都是迷走神經興奮的明顯證明。迷走神經就是副交感神經,與交感神經同屬于自主神經系統,又稱作植物性神經系統。迷走神經與交感神經使心跳變慢,生理學家形容前者是馬鞭子,后者是韁繩。二者主要不同點列表如下:
現代醫學證明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腎上腺的刺激,是高血壓、冠心病、心動過速、神經衰弱以及其他一些所謂的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疾病的重要發病因素,這也是長期受外界或內在的刺激所產生的應急反應的后果。
既然太極拳練功表現為迷走神經興奮,而迷走神經對交感神經有制約作用,這就可以理解為什么練太極拳對許多慢性而服藥不易見效的疾病會產生顯著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