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練習過舉重,健美等項目的拳友,其肌肉像青蛙腿狀,長期緊張習慣了,硬梆梆的,肌膚不容易放松。我有個學生,上肢肌肉發達,能倒立行走,是學體操專業的。由于運動性的傷害,體操不能練了,但又愛好運動,跟我學太極拳。
叫他全身放松,那手臂上的肌肉,緊張慣了,哪里放松得了,我教他骨架練法,別人練太極拳架,他則練太極拳骨架,練時放松肌膚如同毛巾搭在手臂上,肌膚依附在自己的骨架上。經一段時期鍛煉也放松了。
練習太極拳的拳架的時候,講究的就是用意不用力,重要的就是身體的放松,達到身體放松的結果,再按照步驟練習。
三、在推手中找松
我認識的一些太極拳友,有的練拳時已有五十多年,年紀已七、八十歲了,仍每天練拳不輟,從外表看拳架也十分優美。大家都是朋友,彼此都比較了解。他們知道我愛練拳、練內功、愛好推手,加之我態度好,時常到我身上來摸摸勁。
感覺一下何謂松腰轉胯,氣沉丹田,含胸拔背,勁起于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等較難做到的要領。無論如何推我,肢體放得很松,腳下立地生根,用不上勁,有力使不出。
甚至推我手指能感覺到手指與腳跟連接在一起,將他的推力從手指傳遞到支撐腳入地而去。反之,我輕推,對手立即腳下不穩,叫你哪只腳動,哪只腳必動,累試不爽,有VCD為證。
拳友發問:“我們都在練太極拳,練的還是傳統套路,都練了幾十年,怎么達不到你那種程度?”我講:“大家練了幾十年傳統楊氏太極拳,有的年紀都八十多歲了,無病無災,精神好,身體健康這也是功夫,健康就是財富。”
僅練太極拳架,不練推手,對松的理解是不夠的,別人的手剛搭到身上,身體的本能反應就頂,這是練習推手中找松不可缺少的過程,經常與推手的高手過招,頂得兇吃虧得兇,認識到頂在推手中是要吃苦頭的,吃虧多了不敢頂了,不頂也就放松了。
當然在學練推手的初期,剛一放松,容易產生懈和丟的毛病,與人推手輸得多,不要氣餒,認識到懈不對,由頂到不敢頂,繼而達到不丟不頂就放松了。這種在推手中得到的松較僅練拳架自我的松要高一個層次,也是對松的認識的一個飛躍。
松得徹底了,易體會到氣沉丹田,若再松到腳底,身體便會產生沉的感覺,與人推手,自己感覺穩沉多了。鄭曼青大師講:“能松透,即是沉,沉與松原是一回事。”
李雅軒大師講:“打人不入內,是松的功夫不夠,尚未松靜,還有拘滯之力牽制。”墨根大師曾跟我講,他在跟雅軒大師學拳時,對松的認識有一段經歷,那是還是國家困難時期,一次墨根大師買了兩根帶肘骨的蹄子和半斤雪豆去看望師父。
雅軒大師拿過一只蹄子,掂了掂,問道:“此蹄多重?”,林師暗想:莫非師父嫌少?慚愧道:“不足一斤”,“亂說”,李師正言:“拿去掂量”。林師揣揣不安地伸過手去,被李師用蹄子敲了手臂,痛得鉆心。
林師拿著蹄子到廚房,方才恍然大悟,此蹄不足一斤,只因剔去了關節處的蹄筋,沒有牽扯,敲在身上尚且承受不起,人之手臂又何止一斤呢,若松下來沒有牽掛,自然渾厚沉重。
經于悟到松則沉,按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前輩大師已為我們指明一打練習太極拳放松的檢驗標準,松的標準,是看你有沒有沉,松得愈徹底,沉勁也愈大,有了沉,你的松才是真松。
拳架為體,推手為用。兩者是相互促進的。若僅練拳架,不練推手,僅靠自我放松是松不徹底的,就像自己的缺點自己不容易覺察。
有明師指導,一搭手便知你身何處沒有放松,毛病在哪里,就要在該處下功夫,克服自身的缺點,按照老師傳授的太極內功法專門練習肩、胸、腹、腰、胯等不易放松的部位,長期用意修煉,真松了。
沉勁出來了,腳下有根,身樁扎實,上虛下實,推不動,拉也拉不動,立如秤準,成不倒翁之狀。既便個頭小,身高力猛者來推,才能松化掉。幾年前,日本沖繩某武館教師及弟子四人,澳大利亞太極訪華團到成都拜訪林墨根大師。
結語:綜上所述,想要達到松沉到腳的感覺,就要不斷地勤加練習,學習太極拳是個非常有趣的過程,在練習中,你會感到太極拳的快樂,并能鍛煉你的大腦思維,提高你的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