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人們對養生越來越重視,研究發現,太極拳的運動特點符合生理特征,太極拳養生對人類有很大益處。學習太極拳能祛病延年,下面隨著太極拳教學,簡述太極拳養生的價值體現。
簡述太極拳養生的價值體現
太極拳創編的目的是為了養生,并結合了道家哲學及中醫原理,習練太極拳能增強抵抗力。
首先需要明白太極拳練的是什么?我們說太極拳是“外練筋骨皮,內練一口氣”。太極拳是通過練有形之身,得無形之氣。而這氣的重要作用,就在于“內強五臟和六腑”。
五臟指人體的心、肝、脾、肺、腎。臟,古通藏,五臟具有藏的特點,藏精、藏氣、藏血、藏神。
太極拳的陰陽變化,能調節身心平衡,使大腦中樞神經得到修復,并且使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
中醫學認為,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通過經絡與各腑其他組織器官相聯系,從而形成有機的整體。六腑指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
腑,在《黃帝內經》中寫作“府”,有府庫的意思。六腑的基本機能是受納、消化食物,并分別清濁,傳送糟粕。
我們說太極拳養生,寬泛來講,是指人的精氣神,但,這里尤以“養氣”為主。太極拳對人體“氣”的滋養,主要是對外氣,天地浩然之正氣的調攝和內氣(先天之氣)的調養。以后天浩然之正氣和水谷精微之地氣,對先天之元氣的返哺與充實。
太極拳養生對未來人類發展有很大作用,可以提高人們的心理素質,有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氣是什么
氣雖無形,卻是有質,這個質,就是一種維持我們身體機能正常運轉的能量。
這種能量,使太極拳與天地能量諧波共振,通過共振可增加骨骼的密度與強度。
我們稱是”氣斂入骨,洗髓生精”。《太極力氣解》曰:氣走于膜絡、筋脈,力出于血肉骨皮。故有力者皆壯于皮骨形也;有氣者,內壯于筋脈象也。
可見,氣在人體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氣遍及全身,無所不在,似“流水不腐,保持身體氣血清新流動,清澈無染”。
氣既可以促進血液的循環,又可用于養血。氣與血的關系是以氣為主,血為副:氣為衛,血為營;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人一生全靠氣血的營衛。如果血不足,尚可暫生,而氣不足則立陷危境。
因此,我們說太極拳練的是“氣”,養的是“氣”,得的是“氣”,固守的也是“氣”。因為“氣盈”則盛。
氣足方能遍布全身,達于四肢百骸,濡養機體,有如道家所言”周身龍虎任意行”,使有形之身更加氣壯體健。
所以練太極拳,滋養太極之“氣”,是太極拳養生強體之本。反過來,太極之氣足,又可生太極之功,提高太極功力的水平,并可進一步調整人身之形(即骨、肉、筋、膜之間的相對運動),起到以內調外,達到佳的調身整形之目的。
莊子說:“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生,散則死。”人之所以有生命,就是因為有了“氣”。“氣”聚在一起,人就活了;“氣”散了,人就死了。
在《黃帝內經》“六節藏象論”中的一句話:“氣合而有形。”說的是人的形體是由“氣”相合而成的,所以“氣”是生命的根本,也是太極拳養生的根本。故曰“千古一拳,養氣為根。”
太極拳養生的要點
第一、是心靜
就是不要胡思亂想,武禹襄說:“身雖動.心貴靜。”李亦畬的《五字訣》中首先要求的就是“心靜”,所謂“心不靜,意不專”。心靜以后.神意才能專注,練拳才能從容不迫,體態自然。
第二、是意專
太極拳講究“用意不用力”,用意就是用心的意思,《十三勢歌訣》說:“式式存心揆用意”,也是意專的意思。只有心靜、意專,練拳時才能精力集中,目的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