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運動是我們常見的運動方式,修煉太極拳的好處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非常多,只要正確的練習,就能達到良好的健身功效,下面隨著太極拳教程練習一下吧!
怎樣才能練好太極拳
太極拳是一種肢體運動,不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太極拳是通過一列的具體技術來實現的,技術是基石,空想是一無所有,太極拳的狀態要與實際相結合。
太極拳的一招一式都是精華所在,都是盛滿內涵的容器。要領不正確、架勢不對,不可能達到良好的狀態。
這不僅需要悟性,也需要“功夫”,需要時間,我曾經聽太極拳的前輩講,“太極拳越練越心虛”,心虛了,功夫長了,虛則能容,胸懷大了,人也就充實了。精彩的太極拳是扎扎實實練出來的。
太極拳是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學習過程,初學太極拳要在慢練中摸索太極拳的運動規律,每一個階段都會有不同的體會。
初學太極拳的三個基本階段
一、打基礎
開始學練內功太極拳的時候,全日制學練時,初的10多天為困惑,許多人都感覺自己特別笨。其實,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為太極拳內功心法的術語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對于人們已建立的知識參照系來說,是一個全新的理念和體驗——也可能這方面本身就是一張白紙,連個參照物都沒有。
但是,這是培養、激發內功的重要途徑,這個途徑必須從一開始就樹立起來,否則光顧得盡快學會動作,然后去追求動作的規范與否,就會與秘傳內功太極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來越遠。
所以說,這時候學習太極拳一定要注意動作的規范性,出招要符合太極拳的規矩。
這個階段學習的重點是動作要領,領會意氣的內涵,并能一點點的融進行拳走架中,有助于提高太極境界。
二、內外相合
學者南懷瑾在《易經雜說》一書中指出:“中國道家講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須打通任督二脈。所謂任督二脈打通,就要“黃中通理”,這個“黃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體的是人的內部腸胃一切都好,黃就是中央的顏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國醫學上的“腠理”,就是皮膚毛孔。
工夫做到了,修養夠了的人,內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個毛孔都通了,這個時候所謂天人合一的境界到達身體來了,面上都有光彩。這時真美,充滿了四肢,都全身暢通了,那么,“內圣外王”,內在有了這樣高的修養,如果有機會發到外面,發于事業,就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美麗極了。”這段話所說的內涵,可以通過太極拳的修煉來實現。如何實現,關鍵就是要做到內外相合。
內外相合是指自身與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貫通。內外并非指身體之內部與肌膚之表層在人體構造層面的劃分,而是練拳者由神意氣形所構成的功夫,在與外界大自然之氣的交流、融合、混化、貫通的過程中不斷地吐故納新、充盈壯大。
修煉內外相合暢達的途徑就是三道氣圈。三道氣圈由身中發出,彌散在肩、腰、胯的外圍,其中以腰氣圈為主,上支配肩氣圈,下支配胯氣圈,由此形成一個內氣與外氣合和充盈的整體,從而形成 “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天人合一之境界。這個境界養生益壽的效果突出,補充體內精力的效益明顯。
三、上下相隨
一般來說,三道氣圈有了基礎后,在行拳走架的過程中就要多體會上下相隨了。關于上下相隨,楊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楊澄甫先生曾說過:“上下相隨者,即太極拳論中所云:其根在腳,發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也。
手動、腰動、足動,眼神亦隨之動,如是方可謂之上下相隨。有一不動,即散亂也。”這是有關上下相隨重要性的論述,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隨,不僅僅是“上面的手如何動,下肢的足也如何動。”在內功太極拳秘傳的方法中,還有特殊的練法,那就是三道氣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氣圈主引領兩臂的運行;胯氣圈主引領兩腿的起落與移動;腰氣圈是肩、胯氣圈的主導與媒介。
此外,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過程心意和軀體散亂,從而使平行的三道氣圈能協調一致地運行,一定要在三道氣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條身中垂直線(想象的思維線),這時,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動,全憑這條身中垂直線的引領與操縱,由此就可求達在內外相合的基礎上做到上下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