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特點是靜,靜首先要做到意和氣的控制。太極拳教程中很注重意和氣的運用,很多初學者動作不協調、不連貫,都是其太注重外在姿勢而忽視了內在,所以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學習一下。
太極拳中之意與氣
掌握好意和氣是學好太極拳的基礎,意和氣在體內是無聲無息的,但是在體內卻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首先是先天元氣,沒有先元,其它元氣就無所依存。所謂三氣者,一是兩腎所生的真氣(及先天元氣),二是后天元氣,是含有物質性并帶有磁感的外氣,三是人食五谷經過脾胃臟腑的運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之氣。
此四氣的總稱為內氣,也就是練習太極拳所指的“丹田之氣”。
丹田是練習氣的基地,三氣也是在丹田內形成,是生命的本源,并貫穿于周身。
若流于經絡,則為經絡元氣;流于脈中與血共行,則為營氣;行于肌膚毫毛,則為衛氣。人們都知道血是人體中寶貴的,然而血與氣相比,氣則更為寶貴。因為氣與血的關系是氣為主、血為副,氣為陽、血為陰,氣為衛、血為營。
人的生命全在營衛,若有營無衛,等于一個國家只有內部的經濟建設,而國境上沒有武裝軍隊的保衛,就無法抵御外來的侵侮,對一身之體來說,就易受外邪的入侵而染病。若有衛無營,就無法滋潤和濡養身體。
故衛為重,營為輕,血不足尚可存,氣不足則立危。傳統的醫學觀點認為,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人體就會氣血調和,陰陽平衡,生機旺盛。
從古到今,不論是任何武術學習之人都很注重丹田之氣,古有稱丹田是煉制仙丹的丹爐,由此可見,養丹極其重要。
氣功是靜中求動,練拳行功走架是動中求靜,通過以意導氣的形體技擊訓練,比常練靜中求動的靜氣功則更為高級,故曰練習太極拳可稱為高級活氣功。需要強調的是,無論是練站樁行氣,還是練習太極拳。
在行功練氣中都要順其自然,默默運行,輕輕停止,練習太極拳更是這樣。只有這樣才能使氣血分布周身,均勻連綿。做到練功后,面不改色,氣不發喘,周身清爽舒適,絕無急促勞頓之感,這就是練功養氣的功效。
這樣久而久之,乃能充實血脈,并協同外氣激發并促進人體的發育,及氣血經絡的暢通和精氣津血之間的相互化生,潤澤營衛臟腑和肌體,抵御外邪的侵入,以確保人體的健康和生命力的旺盛,達到益壽延年之目的。
一般來說,意即是心,心即是意。然而仔細分析,心與意之間尚有區別。這就是心為意之主,意為心之副。無論行功練拳或推手,心動則意起,意起則氣隨。
總之心意氣是緊密關聯的有機整體。若練拳時不能平心靜氣,心亂意則散,意散氣則浮;反之,心靜則意堅,意堅則氣沉。
訓練中意和氣如何變化
意
太極拳強調用意,更重視意念、意識的訓練。當意、氣、力統一時,會形成獨特的亦剛亦柔、有快有慢、打化和一、收放自如的太極勁。
不同的階段,意識、意念的訓練也不相同。太極拳的意首先要排除雜念,做到放松、入靜。
1、把意念集中在動作的規范上。
2、把意念集中在應敵策略及技巧上。
3、假借外物,使功力與動作的氣勢增強。4.意念集中在思想情操、精神境界等方面的修煉上。
氣
各門功夫都把氣列為不傳之秘。陳式太極拳通過靜氣功的四步功法聚集內氣,打通大小周天后,在丹田內轉的帶動下,采取逆式呼吸與動作配合的方法,要求呼吸均勻細長,吸要深,呼要盡,讓肺部大的收縮與膨脹,以達到新陳代謝、吐故納新、加快血液循環之目的。
動作與氣的具體配合為
1、動作開為吸,動作合為呼。
2、動作升為吸,動作沉為呼。
3、動作蓄為吸,動作發為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