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的練習很注重細小動作的配合,小編今天要跟大家提及的是腳。楊氏太極拳的特點是在腳上有很多的功夫,當然無論是練哪套拳法,腳功都是重要的。太極拳教程中也有很多的講解,下面跟著太極拳好好學習一下吧!
其根在腳其病在腳
拳論表明。其根在腳,由腳而生腿和腰,傳統太極拳都很注重腳下功夫的訓練,從開始練習就要打下牢固的基本功。
一套楊禹廷83式傳統太極拳,腳下便有二十幾個步型,名為太極拳,而拳(捶)的動作不多,有上、卸步搬攔捶、撇身捶、肘底捶、指襠捶等11個捶式,掌型多于捶。83式拳以陰陽分為163個陰動,163個陽動共326動。
從起式到收式腳下326次陰陽變化一個也不多一個也不少,少一個變化腳下便出現雙重,雙重為病。拳論提醒我們:“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練拳雙重,周身能暢受阻,技擊只有失敗。
雙重為陰陽變化的過渡,知識瞬間而逝,長時間的停留就會成病,明理的拳家不會帶病修煉。
楊式太極拳實腳轉動
楊式太極拳轉腳的動作有很多稱謂,無論是“實腿轉動”還是“實腳轉動”,雖然叫法不同,含義是一樣的。
以左弓步變換到右弓步為例,左弓步時,重心在左腿,當身體向左轉時,重心仍保持在左腿,以左腳后腳掌為支撐點和受力點,前腳掌微離地面。
在這系列練習中,要注意重心在自己的左腿。
同時以左髖關節和左腳后腳掌為軸,左膝關節為領,髖關節、膝關節、后腳掌三位一體,同時向左轉動。這樣達到動作的協調性和整體性。
左膝關節受力、受阻相對就少,直到右腳提起邁出,右腳后腳掌落地,重心還保持在左腿。
在動作過程中髖關節要松沉,始終要注意左膝關節與左腳尖的方向保持一致。轉動時切不可膝關節先動或腳尖先動,膝關節和腳尖要同時轉動,這樣就可以盡量避免膝關節受傷,避免韌帶和肌腱扭傷。
所以說放松關節,有助于保護我們的身體遭受不必要的損傷。
左腳是實腳轉動,左腿一直承受著身體大部分重量,這樣就增加了運動量,增強了腿部股四頭肌力量,提高了鍛煉效果。
實腿轉動,可以使得身體重心下沉,起到“下盤穩固”的作用,尤其是在形成弓步的過程中,由于重心的變化,能體會“其根在腳”。
勁從腳起,虛實變化和連綿不斷的感覺實腳轉動,可以達到迅速變化方向、轉身輕靈的效果。
楊式太極拳的“碾腳”
楊式太極拳套路中有展腳、扣腳、擰腳的動作出現,在楊式太極拳中稱之為“碾腳”。
不同的腳法變化,重心的虛實變化也截然不同。它們的區別就在于:
“展腳”是實腳踏地,前腳掌微離地面,重心移于后腳掌,以后腳掌為支撐點、受力點,小腿垂直于地面,腳尖向外轉動:
“扣腳”是實腳踏地,前腳掌微離地面,重心移于后腳掌,以后腳掌為支撐點、受力點,小腿垂直于地面,腳尖向內轉動:
“擰腳”是實腳踏地,重心移于前腳掌,以前腳掌為支撐點、受力點,后腳掌微離地面,小腿垂直于地面,向內或向外轉動。
無論是哪種腳法的變化,都是以腳掌的局部為支撐點和受力點。
都要首先確定腳的支撐受力點,然后再根據不同的動作轉化,確定重心的微微移動范疇,也就是虛實之間的微調。
此時,轉動腳一側的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都處于自然放松、靈活的狀態,在完成腳法的變化時就尤其顯得輕松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