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極拳的學習與練習中,對于“剛與柔”關系的理解與把握,是非常有意義的,這對于學好太極拳有著重要的作用,關如何理解太極拳中剛與柔的關系,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做相關的介紹,希望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關于太極拳剛柔關系的敘述,早在之前前輩們就已經做了相關的介紹。
在陳長興、陳鑫《拳論》中,太極拳的剛柔已有詳盡精辟的論述。但有大多數人都以拙力相持,不知“己根欲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與太極拳以柔克剛、剛柔相濟之理相悖,背道而馳,失去太極拳不丟不頂、內外渾然一圓之根本。
什么是太極拳的剛柔?簡言之,“剛”就是以腰為軸,利用太極拳的纏絲勁,牽動丹田充溢的內氣,在瞬間發出的爆發力,亦稱彈簧勁。這種勁是通過長時間周身放松、拉長,用柔緩的動作在去僵求柔中練出的先天自然之氣(丹田之氣)所產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
太極拳的剛是藏在柔中的,正所謂剛柔相濟,兩者是相互聯系的。
“柔”,《拳論》講“運動之功久,則化剛為柔,練柔為剛,剛柔得中,方見陰陽”。可見柔并不是松軟,而是去一份拙力、蠻力,得一份柔勁后的纏絲勁。此為太極拳的精髓,非千錘百煉、天長日久,不易輕得。
太極拳的初級階段,動作講究緩慢,姿勢要求柔軟,往往給不知道太極理論的人造成一種錯覺--“太極軟綿綿的,是老年人練的,只是花拳繡腿,根本不能用于擊技”。
要知道柔軟只是練太極拳的手段而已,不是它的終極目標。這和練“一指禪”、“單掌擊石”等功夫,一開始就讓你靜坐、站樁聚斂內氣是一個道理,功成后的威力不言而喻。
所以說,對于太極拳來說,柔軟的學習也是一門基本功,初學者需牢牢掌握。
太極拳的練習,第一步就要去僵求柔,徹底摧毀人體長期養成的拙勁、蠻力。例如人要拿起一個重物,就得用拙力,日久就養成了鼓勁拿重物和舉重的習慣。
鼓勁實際上是努勁,在太極拳術語中就叫拙勁。在太極拳練習中,起步就要求身體放松,動作慢、緩、柔,因為只有這樣才能使全身放長產生彈簧勁,才能引動體內之真氣,使內氣鼓蕩于周身。
怎樣才能達到這種程度?陳鑫《拳譜》規定:“虛領頂勁,氣沉丹田;含胸塌腰,沉肩墜肘;松腰圓襠,開胯屈膝;神聚氣斂,身手放長。”
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首先讓人們在意識上通過相反方向的拉開,使身軀有放長的感覺;進而又讓人們頂勁虛領,松胯塌腰,使背部得以拔長;沉肩墜肘、松腕實際上從肩與肘的放長、肘與腕的放長使整個手臂得以放長;開胯屈膝是腿部的放長。
每個人都知道、前臂、大臂、小腿、大腿是由骨骼組成的,沒辦法拉長,但連接它們的腕部、肘部、肩部、胯部、膝部等關節處都是筋連接的,為何能拉長?通過有形的拳架動作套路,以一念代萬念,達到心靜如水、意氣平和,放松的動作配合呼吸,意到氣到,才使身體產生拉長的感覺。
隨著動作姿勢的規范化,引得丹田之氣愈來愈足,這種拉長、發脹、發麻、發沉、如灌水銀的感覺越來越明顯。
勁為何物?勁是內氣充足在外的表現,這種勁不是拙勁,而是外似非常緩和、柔綿的拳勢引得的內氣散布于身體四肢的鼓蕩。
因此古人把通過規范的拳架加上意念,配合呼吸,引得體內先天真氣 (丹田之氣)在身體各部位鼓蕩的過程,叫煉鐵成鋼的過程。
“極柔軟,然后極堅剛”,“外操柔軟、內含堅剛,常求柔軟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內之堅剛,非有心之堅剛,實有心之柔軟也”。由此可以說專氣至柔只是一個練拳的過程,不是太極拳的終目的。
太極拳是一種內外結合、身心兼顧的運動,練到高級階段,能做到意到、氣到、勁到。練拳功夫深的人,中樞神經對末梢器官的反應和控制能力特別靈敏,到老年還能保持這種功能,微循環功能良好,不易得病,太極拳是我國的國粹,它綜合了各家拳法之長,結合導引吐納,采用腹式呼吸,能在練拳時汗流浹背而不氣喘,動作暢通氣血。
它也融合了以陰陽為基礎的經絡學說,成為內外雙修,身心并練,將意識、呼吸、動作三者結合為一的內功拳法。
動作以輕柔入手,練勁養氣,可緩可快,柔中寓剛,剛中有柔。太極拳適合任何年齡、性別、體型的人練習。
經常練習太極拳,對於身心健康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因此達到健康的目的,所以說太極拳是現代人們修身養性、養生健身的一種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