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推手的三大要領
一、善于用意,合理用力
“善于用意,合理用力”是太極拳推手以小力勝大力,以巧力勝拙力的首要前提,也是太極拳的大特點。
人的動作是由“意”來支配的,意念指導動作,“意動形隨”就是這個意思。
用意就是注意和練意。在推手過程中,既要始終精神貫注,又要時時注意,思想要放松,“松而不懈”,用意適度,順其自然。這就是善于用意。
“力”是指在意念指導下,由氣息吐納,肌肉的收縮舒張所產生的力量。
太極拳是遵循太極拳理論,按照一定的規格,將相應的動作有序組合進行的運動,其形成的力是整體勁、巧勁、活勁,稱之為內勁或太極勁。
推手過程中自始至終要在正確意念指導下,盡量用較小的力,發揮大的效能,取得“四兩撥千斤”的理想效果,這就是合理用力。
在太極拳經典論著中非常強調意識的重要性,先輩楊澄甫老師在《太極拳十要》中強調“用意不用力”,我以為這是一種高妙說法。
因為在一般狀況下,在推手對抗競技時,人們比較習慣于使用拙力、局部力,尤其是上肢手臂之力,而形成僵滯頂牛(也可以說這是人的一種本能反應)。
矯枉務須過正,在推手中一定要加強意念,在感知對方來勢來勁的前提下,做出正確合理的反應,要做到身正沉穩,肢體松柔,輕靈變化,旋轉自如。
如果長期習練,獲得真正的內勁,也就是活勁、巧勁、整體勁,在推手時就不會一味用死力、拙力、局部力,形成頂牛,避免引起肢體僵硬、呼吸不暢、聽勁不靈、反應遲鈍。
這就是楊澄甫老師這句名言中“不用力”的真正含義。
在某種意義上說練推手就是習練人腦的這種思維功能,練智慧、練靈巧、練觸覺的敏感、肢體的松柔、動作的纏繞、內勁的充實和全身勁的周整。
在推手中,要注意意識指導動作,動作與呼吸、勁力協調配合,意到、氣到、勁到。得機得勢,所以“善于用意”是“合理用力”的前提和保證,“合理用力”是“善于用意”的實踐和效果。
而要取得事半功倍之效,還需要做到以下五點。
一要利用順勢借力、借力打力法則,“四兩撥千斤”即是形象化的比喻。我們常說的順手牽羊,順水推舟即是這個道理。
二要利用旋轉力,發揮上肢的旋臂轉腕、下肢的旋踝轉腿、身軀的旋腰轉脊的作用,以使勁力圓滑,勁路流暢,不丟不頂,不給對方著力點,這就是力學中圓周運動原理。
三要弛多張少,以柔為主,輕靈柔和,纏綿舒張,走化為首,“舍己從人”,不妄發擊,使自己勁力低耗耐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