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太極拳技擊,我們需要學會總結經驗,只有將自己的經驗總結起來才能創造出學習的好方法。下面小編就以個人的經驗總結為大家提供幾個學習的方法,希望能對大家的太極拳技擊學習會有所幫助。
在太極拳技擊中,我們運用多的就是勁力,對于這我們要善于運用,善于控制自己的勁力。
一、以整擊散
以整擊散,主要是我運用周身如一家之整勁,去擊打對方的即零碎而又散亂的偏剛勁。
我勁不整不發,敵力不散不擊,乘勢借力,以整擊散。經過化引造成對方失勢落空及重心不穩時,我順人背,且對方又顯出破綻,以我之整擊彼之散。
這當中,我們要明白整勁和散勁的區別。
正如《打手歌》曰:“掤捋擠按須認真,上下相隨人難進,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合即擊,粘連黏隨不丟頂。”
如何才能做到周身如一家?《拳經》指出:必須做到內外相合,即外三合和內三合。內外相合,上下相隨,使之節節貫穿。外三合不僅是為了保證動作外形姿勢的正確,更是為了整勁的集中。
不管練哪種太極拳都要做到: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心與意合、氣與力合、筋與骨合。內三合以意領氣,以氣促勁,意到氣到,氣到勁到。太極拳的動作雖形于外而實源于內,外形之蓄發,必須是心意的蓄發,這是意、氣、勁在太極拳中的運用。
以整擊散,還要求我們能夠善于協調身體個部位的作用。
二、吃啥還啥
吃啥還啥,其關鍵也是在走化的功夫上。人家吃你一個餅,你得還給人家一個饃。吃啥還啥,你打我高探馬,我還你高探馬;你打我白鶴亮翅,我還你白鶴亮翅。
你用什么打我,我還你什么,這是長期鍛煉出來的一種功夫、一層功夫、一層化法。比如筆者與老師推手時,可以觸摸到他的手肘,當我要拿發的時候,他的腕、肘、肩活如泥鰍,輕滑一下就走脫了,反過來我的被擊點就暴露出來。
所以,習者首先要鍛煉化腕、化肘、與化肩,然后化腳、化膝,再化胯。化胯難,它統領各大關節,為根節之根節,活與不活全賴于此。
關節要活絡,猶如萬向接節,不斷變換重心,調整虛實,使對方無法進擊,周身如一家,內勁渾厚,無論對方用什么招數打我,我遂即走化,即走其招還制其身,吃啥還啥,攻其不守。吃啥還啥,還要看各人的功夫深淺、經驗多少而定。
一般拿法還容易走化,拿人要拿根,技術高者不僅拿人手肘,還能拿至腰胯,使對方不能轉換求變而陷于絕地。
三、圓之較量
有人把太極拳叫做太極圈,因練太極拳走架自始自終都在畫圈,所以,不管是大圓、小圓、平圓、斜圓、形形式式之弧圓,都能貫穿于全身各個部位。
推手時也同樣走弧形,處處有圈,無處不太極。進退走化亦畫圓,沾粘黏隨亦是圓。小圈克大圈,大圈套小圈。半圈進,半圈退;半圈化,半圈發。無論對方有多大力量,經過圓的化解,就可消除其給你的力量和威脅。
圓周是以一點為圓心,半徑小即圓小,半徑大則圓也大。大圈的周長比小圈的周長大,所以走小圈的路線要比走大圈的路線要短。小圈的轉換動作小,很快能化掉對方的力,并通過慣性把力作用于對方。
由于動作小,路線短,節省了時間,使對方不及走化而被擊出。這當然也不是一概而論,而是要看雙方技擊的實力。
圈里有圈,圈外有圈,連環進擊,一圈套一圈;要啥給啥,吃餅還饃。手上有圈,腳下有圈,進是圈,退是圈,環環相扣,無圈不太極。
大圈帶小圈,小圈克大圈,若到功夫深,有圈似無圈,無圈亦是圈,若得規中意,太極圖中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