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中華民族的優秀的拳種,博大精深。太極拳的特點就是把武術運動與健身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太極拳越來越來越受到廣大人民的喜愛。太極拳的發展可謂是速度,為之贊嘆,為之叫好。
太極拳自身的特點,吸引著武術愛好者的青睞。
技擊功能是太極拳產生和發展的動力:
太極拳自明末清初陳王廷創造以來,已經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它之所以一代一代的得以延續和發展,并且繁衍出楊式、吳式、武式、孫式及其他流派的太極拳,不是靠外部力量的推動,而是因為其本身自有的內在動力―――技擊功能。讓我們翻開太極拳產生和發展的歷史,先從陳王廷為什么創拳?依據什么創拳?創出什么樣的拳說起。明末清初,陳王廷吸收了戚繼光《拳經》及古代流傳的其他拳種中踢、打、摔、拿的方法,在融會貫通的基礎上,又吸取了古典陰陽學說和中醫經絡學說,結合了古代導引術和吐納術,創造性地開發出七套內外俱練的,具有全面技擊方法的太極拳。那么,陳王廷為什么創造并且傳授這樣的拳種?其遺詞中這樣寫:“嘆當年披堅執銳…..幾次顛險!蒙恩賜,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殘喘,只落得《黃庭》一卷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趁余閑,教下些弟子兒孫成龍成虎任方便……”(據唐豪,顧留馨太極拳研究)。可見陳王廷創拳、教拳不僅是為了消閑解悶,益壽延年,更重要的是教下些弟子兒孫要掌握一身好武藝,掌握一身好本領,將來成龍成虎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從那時起,陳式太極拳一直延續發展到現在。如今這個中國古老的太極拳正以矯健的英姿走向世界。
當陳式太極拳傳至第五代即陳長興、陳有本時,被河北永年人楊祿禪得知,太極拳的技擊魅力吸引楊祿禪,三進陳家溝,向陳長興學藝十八年,深求其真諦,學得一身真功夫。后回到家鄉永年教拳,而后又應邀到北京教拳,使太極拳由長期處在河南溫縣一隅之地,開始向外地傳播。楊到北京后,不斷地有人拜訪、求教甚至結網比試。楊交遍當時國內名流好手,號稱“楊無敵”而享譽武林。可見楊式太極拳有令人嘆服的技擊魅力。經楊祿禪、楊鍵候、楊澄甫子孫三代及后人的傳播使楊式太極拳享譽海內外,成為流傳廣的太極拳。
現在太極拳中所流行的小巧緊湊、速度均勻、技擊中講究柔化的吳氏太極拳。
擬尋陳長興求藝未成,而又從陳青萍學習新架太極拳。從而創造了架式緊湊,講究開合虛實的武氏太極拳。同時武在研究王宗岳《太極拳譜》后更有發悟,歸納總結出《十三勢行工心解》、練拳《身法十要》、《打手要言》等理論。后經其外甥李亦余的完善與發展,形成了自成一家的、簡練精要、具體透徹的、至今仍在指導打拳和技擊的重要理論。
一代宗師孫祿堂將從師于李奎垣、郭云深而學得的形意拳,及從師于程廷華所得的八卦拳,和從師于郝為真所得的武氏太極拳,融會貫通,冶一爐,創造了風格獨特的孫氏太極拳。這種太極拳因其特有的“品牌效應”而“后發先至”迅速傳遍海內外。八卦太極拳,龍行太極拳……也相繼產生并且傳播。
縱觀太極拳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技擊的功能是它的核心與靈魂,也是它產生和發展的動力。正是這個技擊功能的魅力吸引著:
太極拳經歷著一代代的發展,不斷的演變,把太極拳推向高處。
“遠離技擊”將使太極拳失去向前發展的動力:
太極拳本身固有的技擊功能,推動它自身的發展;使太極拳享譽世界,美名遠揚。然而,在太極拳蓬勃發展的今天,出現了一種“遠離技擊”的理論。這種理論以“習武之人必究養生”為由,提出“養生是大道”,“技擊是小道”;“小道必須服從大道”;“技擊是學習技藝的‘末端’”;“相比之下,技擊的追求就成了‘雕蟲小技’,也即末技了”;“如果太極拳僅限于實用的目的和技擊的追求,而心靈沒有更高地修為……即使天下無敵手,充其量不過一介赳赳武夫,一個淺薄的拳手,而成不了眾望所歸的太極大家。一個好的太極拳家,就是得‘道’當慎守,心態遠離技擊,遠離爭勇斗狠。因為太極不僅僅是技擊。”(據楊氏太極拳詮釋。理論篇王志遠編著)
我們認為:這個理論似是而非,值得習武者關注與探討。
太極拳的武術文化是博大而廣含的。它包含的不僅僅是技擊,還包括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醫療保健……等等;但是技擊是太極拳武術文化更深層次的內涵和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它的精髓和靈魂。這個理論,把技擊當作“學習技藝的‘末端’”,把對技擊的追求,說成“相比之下就成了‘雕蟲小技’”;顛倒了技擊與練拳的深淺關系,閹割了技擊在太極拳中的靈魂與核心的作用。這個理論,還把追求技擊,與“心靈沒有更高的修為”混在一起;說“即使天下無敵手,充其量也不過是一介赳赳武夫,一個淺薄的拳手,而成不了眾望所歸的太極大家”。又把僅練好拳架,不去習練技擊與所謂得“道”簡單生硬的捏在一起,說成:“一個好的太極拳家,就是得‘道’當慎守,心態遠離技擊,遠離爭勇斗狠。”兩者比較,給習武者以誤導,使習武者認為學習技擊、追求技擊是誤入了“小道”和“爭勇斗狠”的歧途。必然影響習武者對太極拳深層次精華的追求與尋覓,給太極拳的健康發展帶來負面影響。
我們不禁要問:自古以來,有那位真正的太極大家不愛技擊而遠離技擊?“遠離技擊”、不懂技擊是名符其實的太極拳家嗎?如果沒有陳王廷,陳長興,楊祿禪、武禹囊、李亦畬、孫祿堂、楊澄甫等多代太極大家對技擊的不懈追求,太極拳能有今天這樣威風八面美名遠揚嗎?
我們知道,練拳的過程就是“養生”和“心靈修為”的過程。那么,練習技擊追求技擊,是練拳的繼續和深入;自然也是“養生”和“心靈修為”的繼續和深入。這個理論,把學習技擊追求技擊,與“養生”和“心靈修為”對立起來,說“養生是大道”“技擊是小道”;“小道必須服從大道”;我們不明白難道習練技擊就不能 “養生”和“心靈修為”了嗎?
修身養性、健康長壽是每一個熱愛生活的人應該追求的,“習武之人必究養生”更無可非議。任何一種體育都具有強身健體的功能,但太極拳不是體操,不是柔術;也不同于一般的養生術;它除了具有強身健體,修身養性的功能以外,更重要的是還有中華武術特別具備的技擊功能。
太極拳因有獨特的技擊功能而產生,又因有獨特的技擊功能而發展。技擊是拳術的核心與靈魂,任何拳術離開技擊,也就不是拳術了。太極拳也是如此。這個理論,把太極拳混同于一般的體育和普通的養生術,歪曲了技擊在太極拳發展中的意義,削掉了太極拳中實質的核心,必然使太極拳失去向前發展的動力。
“遠離技擊”的理論,可能來自我們開展太極拳活動中出現的一些的問題;反過來,又去作用和影響太極拳活動的開展。使太極拳的技擊作用逐漸被淡化、被忽略,以至喪失。太極拳向著所謂“建基于純技法之上的”“高境界”發展,使太極拳變成了修煉八面玲瓏、明哲保身的一種“道”。如果太極拳照此發展下去,它必將失去武術意義;失去其向前發展的內在動力。三、習武者深究技擊是太極拳向前發展的永恒動力
太極拳自古以來就是內外俱練的、體用結合的,講究技擊藝術的拳術。
技擊不是“末端”,不是“末技”,而是太極拳深處的核心。技擊不是“雕蟲小技”,而是太極拳的靈魂與精髓。
從太極拳產生的那一天起,陳王廷以及他的后人王宗岳、陳長興、楊祿禪、武禹襄、李亦畬、孫祿堂、楊澄甫……等,一代又一代的太極大家,就對它的技擊內含進行著不懈地追求、尋覓、研究,從而推動太極拳不斷地向前發展。
特別是德高望重的技擊名家孫祿堂,在那中國人民受盡欺辱的年代。憑著中華武術的真功夫,年近半百時,擊敗俄國的大力士彼得洛夫;年近花甲時,輕取來華較技的日本大正天皇欽命武士板垣一雄;古稀之年,一舉擊敗五名日本技擊高手的聯合挑戰。為雪洗“東亞病夫”之國恥;振興中華、揚我國威;鼓舞人民,抵御外辱;增添了無比的信心和無窮的力量。顯示了中國人民的英雄氣概。他融形意拳、八卦拳、(武式)太極拳為一爐。凝鑄的孫武太極拳;自然威風八面迅速傳遍世界各地。
歷史證明:太極大家深刻追究技擊技藝的過程,就是太極拳向前發展的過程。如今,太極拳已經譽滿全球。怎樣更深入地將太極拳在全國乃至世界開展下去,這是擺在我們習武人面前的一個課題。
的太極拳家楊澄甫講:“太極拳乃柔中寓剛,棉里藏針之藝術,于技術上,生理上,力學上,有相當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須經過一定之程序,與相當之時日……”他還講:“太極拳之程序,先練拳架,(屬于徒手)如太極拳,太極長拳,其次單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散手……”。(據太極拳體用全書,楊澄甫著)。由此可見,單純地把拳架打好,僅僅是習練太極拳的開始,而要將太極拳引向深入,還必須在練好拳架的基礎上,體用結合,學習好技擊,研究好技擊。否則就如楊澄甫所講:“談論日,思慕經年,一朝交手,空洞無物,依然是門外漢……”。可見習練技擊對太極拳的深入開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太極拳的技擊技藝,是綜合摔、打、拿為一體的,變化無窮的,文明、高雅、精彩的較手藝術。它是崇德尚武,修煉身心,強身健體,防身自衛的高層次的鍛煉與實踐。它具有令人贊嘆的藝術性、觀賞性、娛樂性和無窮的趣味性。它可使習武者越學越愛學,越練越愛練;使觀賞者越看越愛看,越看越想看;從而推動太極拳向縱深發展。
太極拳的技擊技藝是“人不知我,我獨知人”,“以小力勝大力”的絕妙的較手藝術。它具有無窮的魅力,吸引著習武者對其動靜渾然,虛實滲透,變幻莫測、深奧而神秘的內含不斷地鉆研與尋覓;從而不斷地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必然使太極拳有所前進。
太極拳的技擊技藝是舉世無雙、享譽世界的中華武術文化。它凝聚著我們民族先賢的汗水和智慧。把它完完整整地學習到手,繼承下來,并且連同研究開發的更精彩、更巧妙的技擊著法,一起再傳播下去,必將推動太極拳向更深的領域發展。
實踐證明:技擊是太極拳的核心與靈魂。技擊是太極拳更深層次的內容和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技擊給習武者帶來無比的樂趣。要將太極拳深入的開展下去,就必須認真學習技擊,深刻研究技擊。
太極拳自古以來就是練意、練氣、又練身的,體用結合,講究技擊藝術的拳術。太極拳因其絕妙的技擊技藝而精彩,因習武者對其技擊技藝的追求而不斷地向前發展。技擊給太極拳注入了靈魂,注入了魅力,注入了生命。習武者不懈地深入研究追求技擊技藝,必然成為太極拳向前發展的永恒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