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太極拳時有很多方法和招式,其實每種方法都有它的獨特之處,不能去用一種方法去否定另一種方法,這是不可取的,只要練習的時候能夠很好的運用并能達到一定的效果,這就是目的的所在。
本文中所說的骨點練習方法也是其中太極的一種方法,此方法經過長期的磨合在太極拳者中很多人都去學習。因為突出了練習的首要重點,把握關鍵點比較多。都是以骨點為出發點。
骨點運行基礎為:
一、以觀想骨架法進入無極式
第一步,要在心安體舒、身體中正、呼吸勻緩后。觀想自體骨架結構(忽略肌肉),其順序為從隱白穴(大腳趾甲后端中半厘米處)始,依次趾骨一踝骨一脛骨一膝骨一股骨一胯骨一脊柱骨一肩骨一上臂骨一肘骨一下臂骨一腕骨指骨一頸骨一頭骨一牙齒(古人稱齒為骨,顎骨上下為任督二脈交接之處)。
第二步,重點骨節觀想。人體200多骨節很難一節一節觀想到,故須進行主要骨節觀想,特別注意九大關節觀想。
第三步,骨筋觀想。在意念之中,自己去想,畫面呈現著很多的骨頭并脫落掉,這里的脫落掉指的不是真正意義上脫落掉,之間總有線相連著。這樣你就會感覺全身輕松,接下來便可出拳。
二、骨點運拳
第一步,注意意念中的各點。
有溫熱點、注視點、引領點、引勁點、關照點、結合點、交叉點、攻擊點及轉換點。
熱溫點指勞宮穴與涌泉穴的四個熱點,至始至終,保持溫度,行拳意味無窮。運拳是通過溫熱點對應意念點的統攝、引領下成為事實的。忽略意識點的引領、關照、交叉、結合、轉換,必定帶有動作的僵拙。比如,簡化起勢,雙手平舉,上上下下,意念點在中指端或無名指端,由此引領雙臂骨架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在其上下中,有各指端點的結合,有手指端與腳趾端各點的呼應,上上下下皆有轉換、關照,動作自然輕靈。
第二步,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意識點相對于對關節點的不斷的轉換與交接。
整個動式的運行過程的基礎是需要這些意識點的引導的,同時也需要靠關節的轉換,交接。
關節點進、退、移、擺運動骨架自然動。不是靠手帶身子,而是靠主要關節帶身子。初練拳易犯的毛病是用手的動作帶臂、帶腰、帶腿,這就必定拙力。我的體悟是:手心熱氣球,腳心氣球熱,腰引胯膝踝,背催肩肘腕。比如:運行手揮琵琶式,動式如同猶抱琵琶,右手前臂骨在肘尖帶動下內旋,掌心向左,肘曲至胸,左掌骨隨身體向前弧形上舉,左肘骨內旋,掌心向右,肘窩對右手掌心。定勢為右腳骨實,左腳骨虛,左臂骨架橫肘,右臂骨架垂肘。這個動作出現時,下肢是收腹股溝即腰骨催胯骨帶膝骨帶踝骨,上肢是由背骨催肩骨帶肘骨帶腕骨逐漸緩慢完成的。因而輕松自如,自然而然。
第三步,注意骨點動作運行的整體性與虛無性。
拳路運行中視整個身體為一副骨架,沒有衣、毛、皮、血、肉附著,空空蕩蕩,飄飄渺渺,柔柔軟軟,迷迷離離,虛虛茫茫,整體意境為恍兮惚兮,如夢如醉。有意念而不執著,返觀內視,內聽天籟之音,內視骨架之象,對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骨架運行動作既真實又虛幻,達到妙不可言之狀。如從白鶴亮翅轉入左摟膝拗步時,意念點先在背催肩肘腕時右手中指骨端點引領向耳邊,運行推出至左前方時,左臂骨向膝前方捌出,下肢骨關節移動,周身上下一致,“協調統一,很虛無,很微妙,腳下陰陽互換,心意玄奧”。
三、骨點運行的收勢較為特別,分大收與小收。
大收指一次練習結束,小收用于一個動作或一個套路的轉換。
大收為雙手攏小熱氣球沿眼前至鼻至胸至腹下指點帶手外旋下按,然后收腹股溝下蹲,略停一二秒,再然后雙手外旋托掌向上轉內旋,腰椎骨點帶胯膝踝等關節,同時背催肩肘腕,身子緩慢中正直立,兩手掌心輕靠于外大腿側。此為大回環;再然后,雙手勞宮穴再次攏球先外旋后內旋從眼前而下收至腹前,落于大腿外側,此為小回環。大收有兩個回環,小收只需運行一個回環。
運用這些方法只要堅持不懈的練習下去,你會感覺身心的舒適與放松,身體的各個關節和部位的協調,也就達到了利用方法運用的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