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功夫。練太極拳的好處有很多,不僅僅可以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而且可以修身養性。每一門功夫都具有其獨特的技擊功效。那么太極拳的技擊功效到底有哪些呢?就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吧!
太極拳技擊的三大主要特點
(一)從戰形上看,太極拳技擊具有剛柔相濟性
太極拳是一種剛柔相濟的功夫,它和其他的武術之間,有著很多的不同。
太極拳講究松柔、技擊和走架子一樣,具有一定程度的松、柔、圓、緩的特點。
太極名家吳圖南對此曾云:“太極拳以柔克剛、也就是柔柔韌韌地不用力,就能戰勝力氣很大的對方;太極拳能以弱勝強,在年歲體質相差很懸殊的狀況下、弱者可以戰勝強者。”
但是太極拳的技擊并非一味的講究要克敵制勝,而且較為柔和的一門功夫。
但是,松柔只是修煉太極拳的手段,是運用中正安舒,輕松柔和的動作促使內氣無微不至地運行、進而達到運用意念主導吞化和發放的技擊目的。
其實質上則是由松入柔、積柔成剛、剛復歸柔、剛柔相濟、外柔內剛、剛柔互用。正如拳經云:“柔里有剛攻不破,剛中無柔不為堅。”
陳長興在《太極拳十大要論》中說:“用剛不可無柔,無柔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催迫不捷。”
太極拳的柔是太極拳的主要特點,但不代表太極拳是一種柔拳就不具有技擊的功效。
太極拳技擊的力量“柔化”,一是能麻痹敵方,促使敵方造成錯覺,率先行動,過早地暴露重心和弱點;二是更好地柔化身體,使內氣在體內通暢、積聚內勁;三是更好地“引進落空”,引動對方的重心,使其失去平衡,為我的取勝創造條件。
太極拳這個顯著的技擊特點,實質上就是將先柔化全身之勁、然后聚于一點剎那間如迅雷爆發出來,是無堅不摧的力量。
只有具備了這種先柔化,后疾用驟發、迅猛剛實的力量,才會掌握技擊格斗的主動權,給對方以重創,穩操勝券。
(二)從戰速上看,太極拳技擊具有形慢實快性
速度是技擊能否取勝的一個關鍵因素。沒有哪一種拳術在實戰中能以慢取勝,太極拳也不例外。
太極拳表面看上去是慢悠悠的、其實際上則是形慢實快。正如王宗岳在《太極拳論》中指出:“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
陳長興所著的《用武要言》也說“起手如閃電、電閃不及合眸。擊敵如迅雷、雷發不及掩耳”“發手要快,不快則遲誤”。
李亦畬又云:“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從這些話中也可看出,沒有速度、不講究快的太極拳是不可能用于技擊的。
那為什么太極拳在練習時要追求慢呢?20世紀80年代馬岳梁曾說:“太極拳是以快拳而成名,以慢拳普及。近百年來,文人們千方百計試圖用慢架子的練法解決技擊上克敵致勝,其做法是徒勞的。”
車星辰在《可悲的太極拳現狀》也說:“傳統的太極拳,據資料記載和一些民間太極拳的繼承者說,都是快慢相間,剛柔并濟、忽隱忽現、輕沉兼備的。
反觀現在的太極拳,除極個別的傳統老拳外,幾乎都是松軟緩慢、一柔到底的軟拳與慢拳。甚至好多練習者(包括一些所謂的太極拳家)認為、太極拳越慢越出功夫,越松越出功夫,越軟越出功夫。
殊不知太極即陰陽,陰陽即剛柔、緩急、虛實、隱現等等對立統一的矛盾體,純陰(軟、緩、虛、隱、曲等)與純陽(剛、快、實、現、直等)皆非真正意義上的太極拳、都是病拳與錯拳。”
與力一樣,在初學階段是為了換勁的需要和追求理法、技法的熟練、規矩、力求達到動作協調,勁力順暢,內力充足,技法熟練靈活、因此太極拳所要求的慢僅僅體現在學拳的熟悉和提高階段上。
當具備了以上條件后,為了技擊需要(只追求養生的例外),就必須追求速度,由慢轉快,每個式子都要越快越好。
畢竟、柔是太極剛的前提,慢是太極快的開始,在達到“真柔”“真慢”后,必須強調剛和快的訓練,特別要進行“忽快忽慢、忽剛忽柔、躥蹦跳躍、式快勁剛”的拳架訓練,這才能達到太極技擊的高超境界。
太極拳要求的“以靜制動”也是一種避其鋒芒的應戰技巧。“靜”是等待好的時機,“動”則是快速反擊、慢了則錯過發勁的良機。“靜”終要過渡到快速的“動”。
“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都說明了“快”的重要性。因此,真正太極拳技擊,其強調的還是速度要快、要“后發先至”,這才是武藝。
(三)從戰力上看,太極拳技擊具有內外合勁性
太極拳的技擊戰力、從系統論的角度來分析、比其他武術更強調做到“內三合”和“外三合”的高度統一講求的是身體系統整體發勁。
“外三合”指的是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是肢體外表的要求、其運用要以腰為主宰,上與兩肩兩膊相系、下與兩腿兩胯相隨、上中下三節相適應。
其鍛煉目的是全身協調配合發出整力,“一動無有不動”,所修煉的是明勁即外勁。
“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鍛煉的是意念和內氣的整合、一觸即發,“勢勢揆心須用意”、“意氣君來骨肉臣”,其所修煉的是暗勁即內勁。
人體的一切運動和一切形式的發勁,都是筋骨運轉和肌肉收縮的結果,是在神經系統(意念)的支配下由多個或多組筋骨運轉和肌肉收縮相互配合共同完成。
正如李亦畬云:“心為令,氣為旗,神為主帥,身為軀使。”太極拳整體勁的發放就是內勁和外勁有機結合的結果,是以內勁為主導,牽動關節、骨骼產生人體各部位間的相對運動。
由于各環節的相對運動作用于地面或其他對象,而獲得外界環境給予的反作用力也即外勁,從而引起整個人體的相對運動,發放出同時包含有內勁和外勁的整體勁。
因此,在太極拳的技擊中,“外三合”通過“內三合”驅使,形成意念主導下調動人體206塊骨頭和500余塊肌肉形成的“力從足起、主宰于腰,發至手”、“肩催肘、肘催手”等全身用力(腿、腰、肩膀、手臂)的強大整勁。
需要指出的是,在太極拳技擊中、這個強大整勁,還包括借助的天地之力,即地球重力的反作用力、以及對手作用于我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