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練習中的五大矛盾解析
1、陽與陰
陰陽是所有矛盾的總稱,在太極拳運動中它包括了相反相承的兩個方面,如虛實、開合、剛柔、動靜等等方面,但主要的是說太極拳運動的本質(zhì)及其表現(xiàn)的剛與柔方面——“太極陰陽,有柔有剛.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運化無方。”
“專注一方”是指主要矛盾方面,但不能忽視其他方面。如“海底針”一式是向下“采”勢動作,不能只顧手法不顧虛步的步法;只顧下沉采勁而沒有了上提的頂勁,不能只顧身形前俯下蹲而沒有了“中正安舒”,解決的辦法是“中正之偏”。
這里的正與偏就是了陰陽。
正為陽,偏(略俯)為陰,在保持“百會”與“長強”對直的原則下可以稍稍前傾(上體與對地面的垂直線所成夾角不可大于15度),這樣既不會呆滯如立柱,也不會重心朝前下方傾倒;恰好可以表現(xiàn)出“采勁”的態(tài)勢。
2、動與靜
動為陽,靜為陰。“動之則分,靜之則合”。“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練太極拳是動靜結合的,動是動態(tài),是“法”(包括身、手、步、眼法)是一式到另一式的運動過程;是以氣運身,動若江河。
靜是定勢,是“型”(包括身型、手型、步型和精神的專注一方),是一個架式的完成狀念,又包括了下一式子的萌動;是神聚氣斂,靜如山岳。
但動與靜不是截然分開的,不論動作或意識都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武式太極拳傳人郝月如先生說:“動者氣轉(zhuǎn)也;靜者有預動之勢也”。走架中前一式的完結(瞬時的靜)與后一式的啟動緊密銜接。
前一式未完結,未達到靜的過程,后一動絕不能超前出現(xiàn)。否則動作交待不清楚,這就是拖沓。但也不能把完成式停下來一陣子,后一式才起動,這就是斷折。
動作的交替應是“似停非停,停而不停”。“勁斷意不斷,斷而復連”。動作要連貫又不溜滑,是所謂“視靜猶動,視動猶靜”。
3、正與偏
“正”和“偏”主要是描寫太極拳的身型的,太極拳運動的身型有“中正不偏”、“偏中寓正”和“中正之偏”,都離不開“中”、“正”二字。
總的要求是,中庸之道,不偏不倚,無過不及”,無論何式何勢,運動中總要“中氣貫脊,上自百會,下貫長強,如一線穿成也。”遵循這一指導原則就不會前俯、后仰、左搖、右擺。
在外表上說,開就是伸張、舒展;合就是縮窄、合攏。而內(nèi)勁的表現(xiàn),開就是放松,或從原先緊張到放松的過程;合就是集中、聚斂,或從原先放松到集中而至放勁的表現(xiàn)。
凡是架式的完成勢,勁力集中、收合或發(fā)放出去都是“合”。凡是從前一式完成后開始造下一個式子的過程就是“開”。如棚、捋、擠、按、采、例、肘、靠八勢的完成式都稱之為“合”,其過程都稱之為開。
如起勢開始,兩手平提為開,曲膝坐間接掌為合;重心轉(zhuǎn)換,手法形成抱球過程為開,弓步棚臂則稱為合——棚臂的勁力與另一掌下按于體側的勁力相連系,與腰腿勁相關注,整體勁方緊緊合住。
“棚”之后緊接下來的“接榫”動作——棚臂的一手旋臂轉(zhuǎn)腕,原先下按的手同時上提至體前,靠近另一手前臂內(nèi)側肘下方,此時為開;緊接著是“捋”的主體動作,重心后移,旋腰坐腿,兩手向后向下捋,則為合。
如此,則“開時內(nèi)外俱開,合時內(nèi)外俱合”與“開吸合呼”的拳式呼吸規(guī)律則順理成章,不致把內(nèi)或外的開、合割裂開來討論,乃至引起對呼吸問題的“開吸合呼”還是“合吸開呼”的爭論了。
4、穩(wěn)健與輕靈
穩(wěn)健是盤架子的基礎,所謂“千變?nèi)f化由我運,下體兩足定根基”。動作穩(wěn)健的關鍵是足穩(wěn),“足穩(wěn)則身不可搖”,要做到足穩(wěn),直接的是足下有力。
間接的是要“氣沉丹田”,腰勁下去,“不下則上體氣浮,足不穩(wěn)。”下盤穩(wěn)健了,上體動作才有輕靈的條件,所以學拳必先要練步,練弓腿、坐隨,以“穩(wěn)”為目的去練步法。
練下盤穩(wěn)健了,然后才練上體動作的輕靈。“輕”與“靈”又以先練輕為首要,從“輕”字人手。不必急于求“靈”。
運動時手上不要著意加力,反要在表達動作形式上多用內(nèi)在精神,要刻意將手上力量放輕。時間一長,“靈”也就會應運而生。
5、柔與剛
太極拳不是綿拳,是“靜如山岳,動若江河”那么有氣勢,柔勁與剛勁揉合一起的運動——“太極者,剛柔兼至而渾于無跡之謂也”。
“是藝也,不可謂之柔,亦不可謂之剛,第可名之為太極”。由此可見對“太極拳”一詞的考究也不必苦鉆牛角尖,將它擴展到“太極圖”,又擴展到周易哲理那么深遠玄奧。
這種拳藝原先沒有名稱,只為“十三勢”,為什么后來被稱為太極拳呢?原來就只因為它“練剛而歸于柔,柔而造至于剛,剛柔無跡可見”而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