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養殖方法對于許多人而言都是非常希望知道的,經常吃河蟹對我們的身體健康非常有幫助,而且河蟹吃起來非常的美味。那么生活中河蟹養殖技術究竟是怎樣的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跟著生活早參考欄目來了解一下吧!
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河蟹的養殖
1.溫度
河蟹對于溫度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在養殖河蟹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控制好溫度,要不然后果不堪設想。
河蟹是變溫動物,體溫主要取決于環境水溫,通常河蟹的體溫略高于周圍環境的溫度。水溫能影響到河蟹的生長和變態,適溫條件下,溫度高,河蟹的攝食旺盛,生長和變態迅速加快。
水溫21℃左右,第1期蚤狀幼體只需四五天就可變態;水溫15℃左右變態十分緩慢,一般水溫在10℃時開始明顯攝食;10℃以下時攝食能力減弱。
河蟹能夠忍受低溫,水溫在-1~-2℃條件下抱卵蟹能順利過冬,不會對蟹卵和產蟹造成任何影響,可以放心。
河蟹的交配產卵和幼體變態,對水溫均有一定的要求。如親蟹交配水溫要求達9~12℃;抱卵觸飼養階段水溫應控制在11~16℃;幼體變態則需水溫在20~25℃條件下進行。
溫度太低或太高均對人工育苗無益。因此在河蟹人工育苗中,采用控溫措施就比不采用好,控溫使幼體變態同步,并能提高育苗成活率。
河蟹養殖過程中,水溫對河蟹脫殼有一定影響,適溫范圍內,水溫越高,蛻殼次數越多,生長迅速。
但是溫度不能過高,當水溫超過28℃時,河蟹就會出現蛻殼和生長就會受到抑制的現象,所以我們要將追問控制在28℃之下。
河蟹怕熱不怕冷,所以在嚴寒的北歐也有它的蹤跡。
水溫突變,對河蟹生長變態和繁殖都不利,特別是幼體階段更為明顯,常常因溫差太大而大批死亡。
蟹苗階段必須控制水溫的溫差不得超過2~3℃。早期工廠育苗大約4月底出池,此時室外水溫很底,室內水溫要比室外高7~8℃,如果操作不當,大部分蟹苗移入室外即會死亡,因此生產上需加倍注意。
2.鹽度
河蟹從大眼幼體開始就遷移到淡水中生活。尤其喜歡在水質清新、水草茂盛,環境安靜的湖泊中棲息和生長發育。
大眼幼體進入淡水水域后,要求水體的鹽度越低越好。秋季當河蟹達到性成熟時,親蟹要洄游到河口半咸水處交配、產卵和孵化。
直至蚤狀幼體變態為大眼幼體,對鹽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不同發育階段對鹽度要求也有所差別,第1期蚤狀幼體鹽度要求比以后幾期蚤狀幼體高,一般不能低于7‰;從第二期幼體開始對鹽度要求就有所下降,一般鹽度降至5‰左右也能順利變態。鹽度突變對幼體發育不利,一般鹽度差不超過3‰,不然將會引起幼體大批死亡。
高鹽度育出的大眼幼體,放入淡水前均要進行逐漸淡水馴化,才能放入淡水中養殖。否則將會造成幼體大批死亡。
3.pH
水中pH值主要取決于水中游離CO2的含量。酸性環境中河蟹對低氧條件的忍受力和攝食能力減弱,并影響河蟹甲殼鈣質的沉淀。尤其對幼體變態期,影響甲殼的形成和蛻殼,可直接影響河蟹的生長。
pH值一般要求在7~8之間,即中性或微堿性,幼體變態時,pH值可稍高,約在7.8~8.6之間。
在大水面條件下一般pH值對河蟹的生長,發育影響不大,但在池塘條件下則不然。因為池塘密養條件下,水質較肥,加之夜間水中動植物的呼吸作用和有機物的分解,消耗大量氧氣,同時放出CO2,使水趨向酸性而影響河蟹的生長。經常換水,增加水中溶氧,使水質保持清新,讓河蟹有一個良好的水域環境。如果水質當酸性,可施加適量石灰調節pH值至微堿性,使河蟹順利蛻殼,生長發育。
4.光照
河蟹喜弱光不喜強光,屬晝伏夜出。白天隱藏于洞穴、池底、石隙或草叢中,由于河蟹有十分發達的視覺器官,晚上可借助于微弱的光線出來覓食。所以可利用河蟹這一習性晚上進行燈光誘捕。
親蟹交配時對光照要求不高。晚間也可進行交配。胚胎發育早期基本處于黑暗狀態,但胚胎發育到后期則需要適當的光照。發育至幼體變態時就更需要一定的光照強度;否則將影響幼體蛻皮和成活率,一般要求光照在2000~6000勒克斯,隨著幼體日齡增加,光照強度也要求逐步增加。
此外幼體早期的餌料,如蛙藻、綠藻和成蟹的植物性餌料,均需要在有光照的條件下才能進行光合作用。進行生長繁殖。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中央電視臺,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生活早參考視頻推薦
-
殷健講惹禍的黑棗
本期給大家帶來的生活早參考節目內容是惹禍的黑棗,主... - 生活早參考:周榮斌講吃不得的要命膽
- 生活早參考:闕呈立講真假感冒
- 生活早參考:于友濤講前列腺癌
- 生活早參考:邱莉莉講溺水怎么辦
- 生活早參考:王大偉講神醫騙術
- 生活早參考:王大偉講黑心養生講堂
- 生活早參考:高恒淼講致命開心果
- 生活早參考:于仁文講真假蜂蜜
- 生活早參考:張惠領講神醫的調包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