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陳式太極拳我們不僅要提升自己的武學修為,進行基本功練習,同時,也需要我們提升自己的武德,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太極拳的思想要求。武德,在太極拳中是非常講究的,擁有武德才能被人們尊敬。
太極拳的思想,與道家的思想是有相通點的。
德者得也
太極拳修煉主要是以“運勁如抽絲,邁歩如貓行”式的慢速度練習盤架子,陳式太極拳的發勁也是建筑在這種慢練的功夫之上。
慢練才能夠達到輕、靈、動、變、化的目的,是“引進落空,四兩撥千斤”的運動基礎。不是這樣的運勁,即使上表面看來很有勁,但并不是太極拳所需要的勁。
所以,我們要細細體會慢練的技巧。
一些愛好者打的陳式太極拳發勁很笨拙,缺少松活彈抖的氣韻,還有的把這種發勁練成所謂外家拳的沖拳,缺乏綿里裹鐵的風格,這些都不是正確的陳式太極拳的發勁方法。
經過正確方法訓練的修煉者即使是還沒有經過散手技術訓練,也會有一些技擊能力,如果再經過散手等全面技術訓練,就可以開展傷害性不大、或根本無傷害性的太極拳散手技擊游戲。
在整個太極拳盤架子修煉過程中,發勁一類動作的運動量既要有所限制,又要適度安排,尤其是現代競技運動。
因此,在日常中我們也要和你安排自己的練習。
假如要實現傳統散手技擊競技,要保持比較長的競賽時間,頻頻發勁更容易消耗體力,過多的無效進攻和發勁并不是太極拳戰略攻防觀念,也會造成氣餒力竭,不能夠實現后發制人。
陳式太極拳的發勁練習還要根據不同的年齡段,適當安排運動量,年青人有生命旺盛的上升時期,盤架子又有了比較好的基礎,當然可以多練一些發勁。
修煉者進入中年之后,就要少發勁、甚至不發勁。季節不同也會影響發勁的運動量,慢速度的盤架子一年四季都可以進行,冬季氣溫低,肌肉不易拉開。
練發勁要等到熱身之后才能進行,夏季氣溫高,修煉中當大汗淋瀝時,雖然可以多練一些,也要注意勞逸結合;春秋季節氣溫轉換時也可以少練一些,盡可能安排好快速度盤架子、發勁與慢速度盤架子、不發勁之間的關系。
有的人主張每五天練一次快架子,有的人主張快架子要占每天運動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都是一經驗之談,并不是適于每一人的定律,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生理情況科學安排。
發勁的發聲也是如此,偶一為之,效果甚好,多則耗氣多,耗氣多易傷身。
追求高深的技擊理想,以武德制勝對手,既是優秀的民族體育傳統,更是優秀的中國文化傳統。
德者得也,是說所得于天也。道之于人為道德,道之于武為武德。所謂武德,是說武術的精妙之處,實際上就是我們在《道也進乎技矣》中所談的的那些問題。古代有些文學家寫關于酒的詩賦,稱酒有酒德也是這個意思。
武德是武術運動的技擊境界,現在多把武德理解為習武者的個人道德,在武術活動中講道德依然是道德并不是武德,我們雖然常常混起來使用這些概念,嚴格說來二者是不相同的。
陳式太極拳這些必要的、充足的的訓練內容,都是練陳式太極拳之德,而陳式太極拳之德說明太極拳不但是健身的,也是技擊的,而現在健身性卻掩蓋了技擊性。
陳式太極拳的發勁動作,是保留了古樸的武術技擊風格,是具有武術性的太極拳,是真正的太極拳武德。
一些太極拳家為了達到太極拳技擊性要求,演練的傳統套路表面看來,抬腿并不那么高,架勢并不那么低,也不象現代運動員表演的競賽套路那樣“規范”、那樣“優美”,所體現的只是太極拳古樸的技擊風格。
就技擊游戲的規范來說,就陳式太極拳之德來說,這些風格是優美的,也是規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