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式太極拳的剛柔對立統一
剛與柔是太極拳中的一個對立關系,是相對矛盾又統一的,剛與柔可以相互轉化。
按陰陽學中無極生太極,太極分陰陽的原理,陰代表柔,陽代表剛,因為陰陽可以相互轉化的,所以剛柔可以相互滲透。
練習陳式太極拳強調先求放松,也就是說先去僵求柔,然后再集柔成剛,而后始能剛柔相濟。下面筆者略談一下練習陳式太極拳對剛柔的體會。
我們初學太極拳,容易走兩種極端,一種是動作生硬呆板;一種是動作柔軟無力。
這兩種動作的習練者,都沒有領會陳式太極拳招式的真正含義:每招每式都應該做到“輕而不浮”、“沉而不僵”,通俗地講就是要做到剛柔相濟。
以什么標準衡量剛柔的標準呢?
據拳經總論所講:“純陰無陽是軟手,純陽無陰是硬手,一陰九陽根頭棍,二陰八陽是散手,三陰七陽尤覺硬,四陰六陽類好手,唯有五陰并五陽,陰陽無偏稱妙手。”
這就是說不能偏于柔或者偏于剛,只有練到剛柔相濟陰陽無差階段,才算是達到太極拳的高級境界。
怎樣習練太極拳以達到剛柔相濟呢?
一、去僵求柔積柔成剛。
一般初次練習太極拳的人,動作都比較僵硬,所以,習拳的第一個階段是去僵階段,也就是化僵為柔時期。
上場練拳,全身必須要放松,不但手不能使勁,而且心里面也不能用勁。這樣就去掉人本身的僵勁。拳論強調越松越好,越松得開,越能把僵勁盡快去掉。
等僵勁去掉以后,便能達到靜脈暢通、舒筋活絡的目的,使原來比較僵硬的動作變得比較靈活,協調性好,練拳也感到順了,這樣就產生了柔勁,同時就產生了內勁的感覺。
到這個時段,就不能一味地求柔了,否則就要失之過柔,而是要求在松柔的過程中,向堅剛逐漸過度,就是“積柔成剛”的階段。
不能錯誤理解稱練拳就只能柔軟才是太極拳,應該知道松柔不是終目的。
它是為了達到堅剛所做的一種手段,柔是為剛所做的鋪墊。這里說的“堅剛”并不是那種生硬的剛。
這個時候要多練發勁,也即是從柔中產生的發力,這就符合太極拳松活彈抖的原則。這樣才能使動作做到松沉、渾厚、連貫、飄逸。
二、剛柔相濟,運化八方。
放松的目的是更好地爆發。
有的人平時練拳只知道松軟,而不練發勁,按照陳式太極拳“柔化剛發”的原則,就等于只能化掉所加之力,而不能將其發出,也就是說只能消極地防守,而不能有效地進攻制服對方。
拳經總論講:“用剛不可無柔,無柔則剛環繞不速;用柔不可無剛,無剛則催迫不捷”。
這就是說做到剛中有柔,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才能運化八方,制服對方。
剛與柔從整套拳架來分,運勁走勢都為柔,發勁動作皆為剛。從一個拳式來分走勁過程為柔,勁走到了落點為剛。
這就是所謂的“柔運勁,剛落點”。在練習陳式太極拳的套路中要一直貫穿“剛柔相濟”的原則,處處要表現出剛柔“相濟”的相互滲透和體現一剛一柔的不斷變化,即真正做到剛柔相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