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中存在著很多的辯證關系,而動靜就是其中相當重要的一個。下面我們就對太極拳的動靜關系做一個簡單的了解,以便太極拳的練習者能夠更好的結合教程進行學習。
動靜的問題,是太極拳的重要問題。練習太極拳是身動,心要靜。武禹襄說:“身雖動,心貴靜。”其意思是說,當身動的時候,心要靜;反過來說,身靜的時候,氣要動。也可以說,太極拳是外動內靜,外靜內動;雖動猶靜,雖靜猶動。只有這樣練習,陰陽才能相輔相成。太極拳離不開陰陽,離開陰陽就不是太極拳。動靜也是一對陰陽。武禹襄還說:“視動猶靜,視靜猶動。”其意是說,太極拳的內外動靜總是相反相成的。拳論中還說:“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這是講與人交手時的以靜待動。從這些拳論中可以看出,動靜是太極拳修煉中的重要問題。
無論是哪個流派的太極拳,都離不開對陰陽的把握和運用。而陰陽的運用,都離不開動靜、虛實、開合、攻守、收放等等,可以說,動靜、虛實、開合、收放是太極拳的綱要,它們是陰陽的具體化。太極拳是連綿、圓融的運動,其規律是由陰轉陽,由陽轉陰,周而復始,往復不斷。具體而言,太極拳也就是動靜、虛實、開合、收放的不斷轉化。太極拳每個式子之間有一個微小的停頓,幾乎不為人察覺。這就是“雖靜猶動”。在每一個動作的運行過程中,雖然肢體在運動,但是,心要靜,神意要內斂,神態要沉靜。這就是“雖動猶靜”。當然,太極拳也有快練的方法,那是練習到一定程度以后,為了技擊而采取的練習方法,但是,雖然動作很快,心還是要靜。太極拳有定勢,有動勢,動勢和定勢的連接是連綿不斷的。這種連綿不斷,是內氣、內勁、內意的連綿不斷,也是動和靜的連綿不斷。這樣,太極拳的動作就如行云流水,一氣呵成。盡管是連綿不斷,但是式子之間有一個微小的停頓,這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具體體現。對于“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在善于邏輯思維的西方文化看來,似乎難以理解,但是,了解了中國的古典哲學,對此就比較容易理解了。中國古典哲學就是在肯定中有否定,在否定中有肯定。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永遠是辯證地看待問題。佛教思想進入中國,更增加了中國哲學的玄學色彩。這些都對太極拳有著或多或少的影響。所以,太極拳中的動與靜不是截然分開的,這就有了“動就是靜,靜就是動”“動靜一如”的哲學觀念。
認識到動靜在太極拳練習中的重要性,我們就具體談談太極拳的修煉問題。太極拳練習的根本就是中氣的修煉。中氣分陰陽,陽不離陰,陰不離陽,就是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具體到動靜的關系上,就是“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太極拳的高明之處是外表是動的,內里是靜的;外表不動,內里的內氣、心意是動的。練習太極拳要求“意氣須換得靈”,這樣才能“靜中觸動動猶靜,因敵變化是神奇”。這里強調的是一個靜。太極拳講究以靜制動,內固精神,外示安逸,外靜內動,外動內靜。我認為,動靜和陰陽,是對太極拳根本的解釋。王宗岳的太極拳論中也在講動靜:“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靜之則合,就是定,也就是中定;動之則分,就是把中氣達于四梢。武禹襄說:“神凝則氣定。”氣定,勁也就合住了。我們學習太極拳推手,除了要感受“隨曲就伸、舍己從人”的柔化勁外,重要的是自己能夠合住。自己能合住,也就是“守住中土不離位”,守住中定,這既是指內氣,又是指意念,還是指身形、勁力。當你從里到外,從上到下都合住勁時,別人是很難打動你的。這個“合住勁”是靜定。這個靜定,是瞬間的靜定,實際還是在動。太極拳的動是非常從容、閑逸的,太極拳的健身原理也就在于此一氣定神閑,神意安舒。
綜上所述,太極拳必須在松柔以及空靜的狀態中進行練習,否則就不能真正的掌握太極拳。太極拳中講究用意不用力等等要領,都用人們一般的習慣相反,因而也就需要練習者通過不斷的練習進行糾正。
動與靜的修煉,還包括內在修為的動靜,就是在內功心法的訓練中,要有內在的動靜訓練。比如練丹田的開合,馮志強先生在他的混元太極拳中也講內在的動靜開合。什么是開合?開合就是動靜。開,就是動;合,就是靜。開合、動靜是包括很多層次的。動靜的問題就是體悟的問題,要通過身體的感悟,體察外界的變化,做到“知微見著”。道家的功夫都是知微見著的,都是在微茫、微細之中體察事物的變化。所謂“動靜之機”的關鍵是“之機”,就是在動靜的微茫、微細之處體察變化。我們練拳體悟的就是這一點動靜之間的微細的變化。如果不體悟這一點,你是永遠也摸不到太極拳的門徑的。太極拳既不是在那里練習招式,也不是躥蹦跳躍地練習身體外形動作,更不是靠什么絕招秘技來戰勝對手,而是體悟“動靜之機”的“陰陽變化”,達到人不知我,我獨知人。真正的太極功夫是很從容淡定的,以不變應萬變,守住中土不離位,任你千變萬化,沾上對方就能讓對方處于被動。太極拳的特點是以弱勝強,以靜待動,以逸待勞,以小力勝大力,由近控制遠。
動和靜,是太極拳根本,也是淺顯,同時又是深奧的學問。練好太極拳,一定要從身體的動靜中,去體悟意氣的動靜,然后,在身與心的兩個動靜之間進行轉換,慢慢體悟動靜虛實的變化。所以,太極拳是微妙的功夫,是微茫的學問。如果不能體之入微,就不能領悟太極拳的妙處。你反復閱讀王宗岳的《太極拳論》,就能體會到這一點。動靜是對陰陽學說的具體化,你真正體悟到了“動靜之機”的微細變化,你也就離太極拳的大門不遠了。
現在,我們對于動靜應該已經有了簡單的了解,下面就對動靜做一個簡單的歸納,讓練習者能夠更好的去理解動靜。下面我們就通過以下四點對太極拳的動靜問題繼續進行了解吧。
首先,“動中求靜”是太極拳的運動特點所決定的
太極拳動作緩慢、柔和、圓活,才有可能做到“動中求靜”,其他的劇烈、快速的運動方式,是很難做到“動中求靜”的。所以,太極拳“動中求靜”的要求是和其運動特點相適應的。
其次,太極拳之所以具有很好的健身效果,就是由于它的“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的運動特點所決定的
現代科學證明,緩慢、柔和、圓活、安靜、舒緩的運動,也就是“動中求靜”的運動方式,對健康長壽具有很好的作用。傳統醫學認為,養生重要的是養心。所謂養心,就是“動中求靜”,求得安靜、怡然的心態。另外,還要“靜中有動”,動靜結合。這樣才有利于身心的健康。
第三,“動中求靜”是太極拳的基本要求。
練習太極拳要求心靜、體松,這個靜是指思想集中、排除雜念、精神貫注、專心打拳。做到這十六個字,就達到了太極拳心靜的要求。有的人打拳,雜念叢生,有的人打拳時和別人聊天。這些都沒有做到心靜,也就不會產生很好的鍛煉效果。
在做到心靜的同時,練習太極拳還要做到體松。身體放松和內心安靜是相輔相成的關系。身體放松了,心情才能安靜;心安靜放松了,身體才能放松。如何做到體松?我認為要做到排除緊張、自然舒松、消除拙力、輕緩柔和這十六個字。
只有做到了心靜、體松,才能為掌握太極拳的其他要領打下基礎。心靜體松,是練習太極拳基本的要求。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做到“動中求靜”“雖動猶靜”。
第四,如何求靜
靜,不僅需要練習者保持身體上的靜,還需要練習者能夠保持精神上的靜。通過精神上的靜,使得意念能夠成為身體的主宰。同時,太極拳中要求的這種精神上靜,是一種大腦的休息方式,能夠幫你緩解疲勞。
心靜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用意。太極拳是意念運動,要用意識 來引導動作。所以,心靜是非常重要的。關于用意,在練習太極拳的不同階段,其用意要有不同的側重點。初學階段,意念的重點應該在記憶動作路線、規范動作技術和身法要領。中級階段,要注重在動作技擊用法上和勁力的運用上用意。第三階段,要注重神意的練習,比如如何做到眼領手隨,手領眼隨等,要表現出太極拳的神韻。在不同的階段,練習太極拳的意念不同,對靜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后,練習太極拳要達到拳論中說的“神為主帥,身為驅使”的高級階段。這時,“動就是靜,靜就是動”“動中有靜,靜中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