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除了具有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提高近戰搏擊能力,那么你知道陳式83式太極拳有哪些特征嗎?不清楚的話就趕緊來看看吧!
陳氏太極拳的主要過程有:“拳架、改拳、推手、單式練習、功力訓練、推手技擊和技擊等諸多階段”。
拳架學習主要是“掌握各個拳式及整個套路,記住動作順序、運行路線和方位,弄清虛實、順逆和力點”。在改拳學習階段,主要是“糾正一些不正確的姿勢,還要把內勁運用到各個拳式及練習拳的整個過程中,做到神、意、氣的有機結合”。“要使動作符合技擊的要求,力求周身靈活,對稱平穩,要求每個習練者有規矩的外型,完整的內勁,鮮明的技擊法,扎實的功力,優美的太極神韻”。
推手鍛煉“要遵守由易到難,由簡到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畈酵剖?ldquo;以攻防進退為主。要求步法穩健多變,運勁堅實而不僵拙,以意帶步”。推手技擊是“介于推手和技擊之間的一種鍛煉方法,攻防性很強,以拿肢、纏節為能,顯生擒活化之妙;以明勁辨勢為真,體會八法的合理應用”。
懶扎衣
懶扎衣拳式運動過程中,有多種姿勢變換,其胸腹的旋轉折疊,重心的轉換,腿膝和上肢的順逆纏繞,及眼神、步型、手法變化都很多,現將主要的技術特點分析如下:
1、充分體現了陳式太極拳以身領手的運動方法。如在托拳轉動過程中,身體重心變化三次。即重心由中變左、變右再變左。重心變左時,身體向右微轉,重心變右時,身體微向左轉,多變的身法帶動雙手纏繞螺旋,處處做到主宰于腰,雙手粘連不脫。
2、充分表現了手足相隨和收中有放,放中有收的關系。如在分掌纏繞過程中,右手上棚劃弧至右肩前上方時手為虛,手下的腳就變為實,反之亦然。即右重則右虛,左重則左虛。在雙手相合收縮圈時有放的勁,放開圈時又有收的勁,給人一種“牽動往來氣貼背”的感覺。
3、明顯表現“上合下開”,一動無有不動的陳式太極拳特點。如在合臂擦右腳過程中,右腳鏟出,恰是雙手胸前相合之時,有兩手合擠而將右足向下擠壓出去之感,雙手是合勁,鏟出腳是開勁,可謂開中寓合,合中寓開,上引下進,腳開手合,同時到位,然后再進胯進身,以腰催肩,以肩領肘,以肘帶手,節節貫串,一動無有不動。
4、處處體現由內部引動外部,內外合一,纏繞螺旋,非圓即弧的拳理。該式每一動作都是由內引動外,在內是胸腹折疊螺旋,丹田氣轉,在外則是雙手雙腿順逆纏繞,走圓圈弧線, 以內在的小圈帶動外形的大圈,內外合一,手足運動非圓即弧,絕無直來直去的行為。特別是在動作定勢時,沉肩、墜肘、旋臂、塌腕、含胸、松胯、塌腰、開襠、屈膝,身體放松,螺旋下沉,氣沉丹田,穩如泰山的氣勢,更是將這種拳理表現的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