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我國中醫養生的經驗很是豐富。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當代名中醫的養生方法,看看中醫們是如何進行養生保健的,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中醫養生
心態平和 精神內守
本研究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名老中醫提倡修性養神,并自身踐行修性養神的方法;在心態調節方面,大多數名老中醫提倡平和自然、淡泊寧靜,并以此作為自身的養生原則。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多年來,此經文一直被歷代眾醫家及養生家奉為高養生原則。當代全國名老中醫在這一原則的認識上可謂高度一致,在問卷之外,其自身總結的養生經驗中幾乎都對這一養生原則進行了不同程度或不同角度的闡述。如國醫大師周仲瑛即提出“平衡心態,寧靜致遠”的養生原則,可見保持心態平和是養生的關鍵。而干祖望老專家的“童心、蟻食、龜欲、猴行”八字養生原則中“童心、龜欲”四字道出了養心的重要性與具體方法。
至于“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的具體方法,推薦“靜坐”養生法的名老中醫也占一半以上,并有約三分一的名老中醫將靜坐和“存想”,作為自身精神修煉方法。靜坐是儒、道、佛三家皆推崇的修煉方法,一般認為,靜坐能使精神內守,調暢情志及全身臟腑氣血功能,且促進疾病恢復。“存想”則是在入靜的狀態下運用意念和想象來排除雜念的方法。兩者都是運用呼吸、意念來調節心神及全身氣血的簡便易行的養生方法。
此外,“養德”也是重要的養神法。《中庸》云:“大德必得其壽”,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一向認同“仁者壽”的觀點;國醫大師路志正、顏德馨教授,及朱宗元、黃世林等名老中醫皆重視“修德養心”;邢月朋老中醫認為,“養生德為根”;張云鵬老中醫亦提出“三淡養生,仁德為先”的養生原則。可見“養德”是達到“心態平和,精神內守”境界的良好途徑。
改善性格 怡情養性
不良性格易導致情志的改變,從而擾亂人體臟腑氣血功能,危害健康,釀生疾病。《丹溪心法》云:“血氣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本研究顯示,53.4%的名老中醫注重修性養神,89.7%的名老中醫提倡寬容,81%提倡隨和,58.6%提倡開朗,自身做到寬容、隨和、開朝的名老中醫分別占91.4%、77.6%和48.3%;而主張“制怒、隱忍、毋躁”的名老中醫則較少,分別只占29.3%、19%及31%。可見名老中醫注重性格修養的修煉,而不主張刻意克制的方法。
在怡情養性方面,約半數的名老中醫建議人們寫書法和旅游,自身有此愛好者也占39.7%及36.2%。當代名老中醫認為,各種興趣愛好,如琴、棋、書、畫、體育鍛煉、攝影、集郵、聽音樂等,對心神都有較好的調節作用,是情志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飲食多樣 定時適量
《素問·六節藏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可見五味均衡是維持人體健康的重要條件。如《素問·臟氣法時論》所言:“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這與現代營養學提出的食物多樣、均衡理念不謀而合。本研究顯示,81%的名老中醫都強調三餐應均衡搭配,認同素食較少,僅有7位;多數名老中醫自身無專門食用養生食品(79.3%),多主張進食天然食物(53.4%)。國醫大師顏德馨教授還強調“胃以喜為補”的原則。
《素問·痹論》曰:“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79.3%的名老中醫注意進餐的規律性,大多名老中醫認為飲食要有節制、按時定量,不過飽或過饑,贊同“寧餓勿飽”的觀點,而國醫大師干祖望老專家的“蟻食”原則則更為生動地表達了類似的觀點。
適當運動,形神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