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很多人都喜歡練習太極拳,那么怎么樣才能將太極拳練習好呢?今天,小編就來為大家介紹一下關于如何練習太極拳,以及對太極拳的明確認識和一些練習方法,一起了解一下吧!
對太極拳明確認識
練太極拳和做其它事一樣,首先要明確認識。對太極拳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 是練好太極拳的先決條件。很難想象,不清楚什么是太極拳的人能練好太極拳 。
太極拳是河南溫縣陳家溝陳氏九世祖陳王廷在家傳拳術的基礎上,揉入了其它拳術精華,結合了古代導引術和吐納術,吸取了《易經》陰陽學說和中醫(yī)經絡學說的一種內外俱練的拳術。拳架的編排和設計既符合人體生理規(guī)律,又符合大自然運行規(guī)律。它的特點是連綿不斷,快慢相間,剛柔相濟,松活彈抖。
太極拳具有技擊、健身和娛樂等功能,也是愈來愈受到中外人士青睞的魅力所在。太極拳有一整套成熟的理論指導整個修煉過程。可以這樣說,太極拳是一項十分浩大的工程體系,練好太極拳確實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根據前輩拳論和自己多年的實踐體會,總結了三練三不練的練功法則,即練理不練力,練本不練標, 練身不練招。
(一)、練理不練力
“理”就是太極拳的道理、原理。太極拳練的是大道,即太極陰陽轉換中陽極生陰、陰極生陽的原理。太極拳剛中寓柔,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虛極生實,實極生虛,虛實轉換。通過精神集中、以意導氣、以氣運身、意到氣到形隨的練習,做到一動全動,周身相隨,內外相合。練功時循規(guī)蹈距,順其自然,不能急于求成。練力指的是練習氣力,這種練習雖然將局部力量練得很大,但這種力量是拙力、僵力,缺少靈性,為太極拳家所不取。
(二)、練本不練標
“本”是指本源、根本,即腎中元氣和下盤功夫。腎藏元陰元陽,為先天根本、發(fā)氣之源。腎氣充足,則五臟得養(yǎng),肝、心、脾、肺、腎各行其職,故能精力充沛、力量充足、反應靈敏、身體協(xié)調。內氣充盈為本源之一。其二是指在周身放松的基礎上,氣納丹田,沉入涌泉,達到上盤靈,中盤活,下盤穩(wěn)固,落地生根。“標”是指以練習身體各個部位的力量和硬度為主要目的的局部練習方法。太極拳是內功拳,內外兼修,以練內培元為主,“培根潤源”,“培其根則枝葉自茂,潤其源則流脈自長”。
(三)、練身不練招
練身就是練整體功力,招則是每一動作的攻防含義。初練太極拳的人,往往愛了解每招每勢的用法。如果單從招勢上去解釋和理解太極拳用法及內涵,不可能得到太極拳之精髓。練太極拳必須經過熟練套路、動作正確、去僵求柔的過程,使周身相隨,內外相合,內氣充實飽滿,把功夫練上身。太極拳主要是訓練自身整體功力,在臨敵應用時則根據客觀形勢,舍己從人,隨機應變,并不拘泥于一招一勢。內氣充實了,全身尤如充滿氣的球體,有感皆應,挨著何處何處能擊。如拳論所說:“到成時,敵人怎來怎應,不待思想,自然有法。”就像練習鄭多燕減肥舞一樣,需要動作充實飽滿。
太極的基本姿勢要領
太極拳的動作徐緩舒暢,要求練拳時正腰、收顎、直背、垂間,有飄然騰云之意境。清代拳師稱“拳如大海,滔滔而不絕”。同時,還很重視練氣,所謂“氣”,就是修煉人體自身的精神力(我個人認為此種“氣”是通過練拳的過程中調節(jié)呼吸的節(jié)奏而形成的),這是作為太極拳的特點之一。
練拳要領一
靜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練拳都要求思想安靜集中,專心引導動作,呼吸平穩(wěn),深勻自然,不可勉強憋氣;
中正安舒,柔和緩慢,即身體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動作如行云流水,輕柔勻緩;
練拳要領二
動作弧形,圓活完整,即動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轉換圓活不滯,同時以腰作軸,上下相隨,周身組成一個整體;
連貫協(xié)調,虛實分明,即動作要連綿不斷,銜接和順,處處分清虛實,重心保持穩(wěn)定;
輕靈沉著,剛柔相濟,即每一動作都要輕靈沉著,不浮不僵,外柔內剛,發(fā)勁要完整,富有彈性,不可使用拙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