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川字步
吳式太極拳對步法的要求非常嚴格,其中有正步和隅步之說。所謂正步和隅步,是從八卦中引申而來的。正步走四正方,即東、南、西、北;隅步走四隅方,即東南、東北、西南、西北。無論正步還是隅步,要求必須做到左右兩腳平行,腳尖朝著同一方向,一前一后,俗稱川字步。正步兩腳橫向間隔寬一橫腳,后腳尖與前腳跟距離長一順腳;隅步兩腳橫向間隔寬一腳半,前腳跟與后腳尖的距離長半腳。這樣以練拳者自己腳的尺寸,定出了步法的間距,既保證了立身中正,也滿足了進退旋轉的大限度。
步法間距適度,所組成的支撐身體平衡的底面積有利于身體屈伸變換,特別能使重心垂直在底面積的佳位置上,形成身體隨遇平衡之勢,始終保持立柱式身形,以使重心不變而使肢體活動達到大范圍和佳要求。步法是練好拳的基礎,本固而枝榮。如果步法散亂,不合規矩,是很難把吳式拳練好的。步法符合要求,方能練出靈活協調,動作一致,周身一家的風格來。
4、轉換
轉換是指重心的轉換,是式子與式子之間的過渡動作。吳式太極拳的轉換與其他太極拳流派有明顯的不同,是變換于實腿,發勁合于重心腿。轉換是逐漸由虛變實,由前到后或由左到右的,絕不能驟然變動。轉換時必須先“開”,就是先松,把周身關節舒松之后,才能開始重心轉換。無論進步還是退步,轉換時腰部先松,使實腿重心穩定,當虛腿的胯、膝、踝、足各關節虛松之際,及時向前或向后舒伸,以實腿送虛腿,這樣才能達到自然輕靈、重心穩定的要求。轉換時要特別注意身體不可有升高或降低的情形,否則將會影響步子變大或變小,造成步法不準確。吳式太極拳轉身動作的旋轉腿,即軸心腿都是在重心腿上。
旋轉時要注意以腰帶胯、以胯帶重心腿、以腿帶膝、以膝帶踝、以踝帶足而動,要節節貫穿,不可逾越。旋轉后重心再轉移時,也要做到腰以下的各肢節逐節變動,不論是前進、后退還是橫移,都必須做到由腳到膝到腰,節節貫穿,不可隔斷、跳躍或變動。重心的轉換說到底就是虛實的漸進變化。
5、端引
所謂端引指的是四肢末端的牽引力,即手腳在運動過程中,由末端牽引而出,形成的節節貫通、對拉拔長之力。端引是由意念生成的一種牽引力,也是由意念生成的一股氣流,所以,端引既是一種力,也是一種氣,是由意念而生成的一種內力。(也有人把它說成是一種生物電)。拳論里說的“以心行意、以意行氣、以氣運身”,說的就是這種內力。這是太極拳練到一定程度才能形成和感覺到的內力,也是吳式太極拳的獨門功夫。一投足、一伸手即可形成的這種內力,力達四肢尖端,引而不發,收放自如。端引做得好,練拳時明顯給人一種非常輕巧的感覺,邁步如貓行,行拳如流水,輕松自然,連綿不斷。不僅外人能看得見,自己也能感覺得到。
獨具靜態是吳式太極拳的突出特點吳式太極拳講求的靜態,絕無靜止之意,主要是指練拳過程中思想要高度集中,雜念徹底清除,身體完全放松,動作沉穩緩慢,是動中之靜,是指練拳過程中的靜態反映。不動為無極,已動為太極,動中求靜,以靜御動,雖動猶靜。思想高度集中,雜念徹底清除,講的是心靜。心靜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要集中專一。思想要沿著拳路往前延伸,進入物我兩忘的境界。心思全部用在拳路上,以意念驅使動作,使動作形成氣斂入骨,神舒體靜,連綿不斷,來往自如的自然運動狀態。身體完全放松是身靜的表現,它要求練拳者在練拳時要做到呼吸平穩深長,氣沉丹田,虛領頂勁,放長身肢,內固精神,外示安逸。
其外在表現是不用拙力,不縱不跳,隨屈就伸,更不可有明顯的發力動作。所有動作都給人一種似松非松,將展未展,觀之似有,撫之則無的虛幻神秘之感。身體完全放松,動作沉穩緩慢則是意靜的外在表現。意靜是靜的高階段,主要反映在神態上,要做到目光集中,心領神隨,意到、神到、手到。反映在動作上就是要沉穩緩慢,如動作迅速快猛,必然導致目光散亂,心神不定,氣血不通,重心不穩。沉穩緩慢可使內氣能夠從容運行,暢通無阻;可令周身松靜,氣閑心專,用意不用力,達到身靜意展,川流不息。
結語:上文中介紹了關于吳式太極拳的精要之處的一些要點,以及吳式太極拳的特點分析,想要學習太極拳的朋友們可以多練習,練習出一套好的太極拳,需要長期的不懈堅持才可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