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拳時,先要全身放松,才能使內氣從脊背通過肩、肘、腕達到手上。然后,再把內氣接回運行于體內,如此往還,仿佛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接一浪。形成正姿勢時,要周身松、軟、圓、活。不勉強,不過分,合乎標準而又尚有馀力。
第四,開合適度
在一開一合之間要掌握適當的分寸,特別是開的姿勢不能過分。如果過分地開了再開,就會導致意氣散亂,姿勢與內氣相脫離,長久下去還會耗傷內氣。
開了以后就要及時地合,使意氣復原。保持內氣舒適平穩,有益于養生。
因此,必須注意對于難度較大的姿勢動作不可過分追求。發現內氣不夠用時就不要勉強,以免傷身。
要掌握以適當的內氣去支援相應的姿勢,保證內氣圓活不散,姿勢自由適度。
使每一個動作都在一開一合中有節奏地運行。練功初期可假想由體內散出肩、腰、胯三個氣圈,藉以習練內功。
隨著功夫的不斷精進,氣圈便會逐漸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并能收到較好的養生效果。
技擊拳架要求把內勁通出手外,稱為“功夫出手”,意在影響虛擬的對手。
每一個姿勢除了前面提到過的基本要求外,還要學會散放內勁。
例如:手勢要由中心發出,并且做到內勁通出手外一至三尺,然后還能將意氣順著原路收回,機動靈活地變換姿勢。每個姿勢可分為起點、運行、終點、變換四個步驟進行。
起點時,內勁要貫通放松于全身,以圓活的內氣作用于身形手勢,使之運行自如。
運行時,保持周身的圓活內氣,使動作平穩、均勻、緩慢地運行,不要有停滯和頓挫。到達終點時,自身的神意氣要集中,內勁出手發向集中點。
終點并非極端,還要留有馀力,可進可退,以達到得意為限。蓄有供轉換姿勢用的內勁,才有可能靈活地運用于各種招式。
變換時,要和終點的姿勢連接起來,運用圓活的氣圈把散發出去的神意氣接收回來,再變換為下一個姿勢。
內勁要通過這種轉變發揮作用,形成“化”與“發”的威力。“發于中,形于外,達于四圍”,是形成氣圈的關鍵,而肩、腰、胯三個氣圈,對于技擊來講又是非常重要的。
“肩圈”主要保證肩、肘、腕、手的靈活變柳;“腰圈”主要保證腰的自如旋轉和供給全身各部位發勁;“胯圈”主要保證下盤穩固,進退靈活,以虛實步伐配合上肢活動,支援發勁。
楊式太極拳架精義,習拳闡要
通常人們學拳。總習慣于先"劃道兒",即按照教拳者所做的姿勢一招一式模仿著比劃下來,而后再從整套拳架的反復練習中去揣摩和摸索太極拳的運動規律與每個動作的內蘊。
這樣容易使形體動作先入為主地佔據人的意識,使其長期被羈困在由形體姿勢構筑的圈子,周而復始地苦練僵硬、呆滯的形體動作,幾年甚或幾十年都無法走出這個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