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也稱包谷、玉蜀黍、包粟、玉谷等,因其粒如珠,色如玉而得名珍珠果。玉米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其中胡蘿卜素的含量、維生素B2、脂肪含量居谷類之首,脂肪含量是米、面的2倍,其脂肪酸的組成中必需脂肪酸(亞油酸)占50%以上,并含較多的卵磷脂和谷固醇及豐富的維生素E,因此玉米具有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粥樣硬化和高血壓的作用,并能刺激腦細胞,增強腦力和記憶力。
玉米中還含有大量的膳食纖維,能促進腸道蠕動,縮短食物在消化道的時間,減少毒物對腸道的刺激,因此可預防腸道疾病。玉米除了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外,還具有較高的食療價值,在《本草綱目》中記載:“氣味甘平,無毒,主治調中開胃,根葉主治小便淋漓”。
我國還有一些醫著認為,玉米有利尿消腫、調中開胃的功效。適宜有慢性腎炎者治療時食用,還適用于有熱象的各種疾病,如頭暈、頭脹的肝陽上亢,胃熱引起的消渴,濕熱型肝炎,肺熱型鼻衄、咯血,以及產后血虛、內熱所致的虛汗等。因此在我們的餐桌上經常有玉米就能強身健體。
小米
也稱粟米、谷子,是我國北方某些地區的主食之一。據分析每100g小米含蛋白質9g ,脂肪3.1g ,膳食纖維1.6g,維生素A17ug,胡蘿卜素100ug,維生素B10.33mg ,維生素B20.1mg,維生素E3.63mg,微量元素鐵5.1mg 等。由于小米營養豐富,它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而且還可防病去恙,據《神農本草經》記載,小米具有養腎氣,除胃熱,止消渴(糖尿病),利小便等功效。
黑米
俗稱黑糯,又名補血糯,其營養價值很高,是國內外盛行的保健食品之一。黑米的米皮紫黑,而內質潔白,熟后色澤新艷,紫中透紅,味道香美,營養豐富。據營養分析,黑米含蛋白質約9.4%,其必需基酸如賴氨酸、色氨酸,膳食纖維,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均高于其它稻米。此外,黑米還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在《本草綱目.谷部》記載:“黑糯米具有補中益氣、治消渴、暖脾胃、虛寒泄痢、縮小便、收自汗、發痘瘡”等功效。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黑米具有補中益氣、暖脾止虛、健腦補腎、收宮健身等功效;常食黑米能使肌膚細嫩,烏發回春,體質增強,延年益壽,是老人、幼兒、產婦、體弱者的滋補佳品。
蕎麥
又稱烏麥、甜麥、花麥、花蕎、三棱蕎等。據分析,蕎麥含蛋白質9.3%,比大米和面粉都高,而且人體必需的賴氨酸也高。蕎麥含脂肪2.3%,其中單不飽和脂肪酸(油酸)占46.9%,亞油酸占14.6%和較高的維生素E ,據研究,單不飽和脂肪酸有降低血膽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作用。
蕎麥還含其他營養成分,如每100g 中含膳食纖維6.5g ,維生素B10.28mg、維生素B20.16mg,鉀401mg,鎂258mg,鐵6.2mg等都較高,這些成分都有益于健康。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蕎麥含有具有藥理功效的云香苷(蘆丁)等物質,蘆丁具有降脂、軟化血管、增加血管彈性等作用。
因此,在我們日常膳食生活中經常搭配適量蕎麥,可以預防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祖國醫學認為,蕎麥性味甘、涼、能開胃寬腸、上氣消積。據《本草求真》記載“蕎麥能降氣寬腸,消積去穢,凡白帶、白濁、泄痢、痘瘡、潰瘍、湯火灼傷、氣盛濕熱等癥,是其所宜”。故民間以蕎麥為主味食療各種疾病的單驗方也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