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后加入一點鹽調一下味就好了。香噴噴熱乎乎的,做成稀飯也不錯,大人小孩都適合。
谷類食物的食用常識
一、谷類食物并非越多越好
近些年來,粗糧雜糧扯起“健康”大旗,吃粗糧漸漸成了時尚,其身價也愈發金貴起來,儼然成了奢侈品。近期,不少市民到超市購買綠豆熬粥來降火,卻被十幾元每斤的綠豆價格“嚇”出一身冷汗。
據了解,近期綠豆價格直線飆升,售價不僅超過了豬肉,想買綠豆的市民還得在各大超市留心找綠豆的蹤跡。此外,黑米和紅小豆的價格也大幅上漲。但稍加留意我們就會發現,除非自然、經濟條件制約,全球絕大部分地區的人們歷來多以大米白面為主食。究竟是古往今來全人類不約而同地選錯了主食,還是今天我們對營養的理解再入歧途?
把細糧吃好!現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現在人為啥得病的這么多,究其根源是細糧吃得太多,粗糧太少。醫大一院營養專家認為:“以前我們經濟發展水平低下,僅能以高粱米、玉米面等果腹,如今以大米、白面為主食是歷史的一種進步。從生命價值和功效比價來看,大米和白面的營養成分要優于高粱米和玉米面。”
高粱米中含的鞣酸較多,長期食用不利于消化吸收,特別是處于身體生長期的兒童。玉米中色氨酸較少,色氨酸會轉化為煙酸,長期食用玉米會導致煙酸缺乏,致使生長受到限制。而大米和白面比較均衡,也利于吸收。
粗糧好,對身體有益處。但是,許多人或許不知道,粗糧不是指某個糧食的品種,而是糧食的加工精度。比如:糙米和全麥粉就是粗糧,加工精細的玉米也算細糧。從保健角度來看,糖尿病、高血脂、動脈硬化的病人多吃粗糧能夠增加膳食纖維和B族維生素(B1、B2、B6、B12和煙酸)。
至于日常的粗糧食用頻率,專家建議普通人一周吃一兩次就可以,患有糖尿病、高血脂和動脈硬化的人稍多一些就好,也不用頓頓吃。
二、粗細搭配非常重要,只吃“粗”或“細”都不好
在越來越崇尚粗糧的今天,有不少人卻陷入了“粗糧”的迷思:有“麥”字就認為是全麥食品、粗糧吃得越多越好……
新一份“全麥知識與購買習慣調查”顯示,85%的受訪者認為粗糧很重要,但超過九成受訪者沒有每天吃粗糧的習慣。
中國營養學會教授對記者表示,粗糧包括谷類和雜豆等,其中谷類食物中以全谷食物為好。全谷食品必須由谷物的胚乳、麩皮和胚芽三種成分組成,只有其中一種不是真正的全谷、全麥食物。
我國膳食指南的第一條“食物多樣,谷類為主,粗細搭配”中,“食物多樣”是保證提供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素;“谷類為主”,即保證充足能量并避免攝入過多動物性食物,預防慢性病。“‘粗細搭配’非常重要,現代人只吃細糧或只吃粗糧的做法都不對!”谷類食物并非越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