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拳要求心靜體松,可以排除內心的雜念及生活中的煩惱。幫助人們緩解精神壓力,釋放大腦疲勞。
《黃帝內經》的養生專論《素問·上古天真論》明確提出了“形與神俱”的形神共養觀點, 即所謂“守神全形”、“保形全神”。這說明精神與形體是統一的, 養生必須同時注重形體鍛煉和精神修養 。
在傳統中醫養生術中既有以調形為主的五禽戲,又有以調息為主的放松功。而中醫學推崇的高養生方法是形神共養, 太極拳運動恰是一項結合了“導引術”與“吐納術”發展起來的具有形神兼修、動靜結合特點的養生運動。
太極拳在外主動而養形,在內主靜而養神。其外在的肢體運動講究手、眼、身、步法的協調配合, 整體動作舒緩大方、輕松柔和、連貫均勻、圓活自然。
通過外在的肢體運動能夠使練習者全身放松, 經絡疏通, 氣血流暢。在內則重視精神內斂, 以意導氣, 以氣導動; 習練過程中要求集中注意力, 全神貫注, 毫無雜念, 通過意識的主導作用進行調息、調身的鍛煉。
事實上太極拳的動作節節貫穿, 重心的虛實轉換、剛柔變化、快慢相間、蓄力發勁等都是在意念的指導下進行的。總之, 意念不止, 動作不息體現了太極拳形神兼修,動靜結合的特點, 從而達到內外合一。
3、太極拳運動調節呼吸,怡情易性
中醫理論認為: 七情是致病的因素。《素問·舉痛論篇》“怒則氣上, 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 恐則氣下, 驚則氣亂, 思則氣結”。說明情志活動失調, 將會影響五臟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 在中醫的養學中非常注重調攝情志。
如《素問·上古天真論篇》提到調攝情志的要領: “恬虛無, 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 病安從來”。《四部醫典》中養生論的“空觀提倡人們需有“無我”的精神修為, 從而杜絕情欲、嗔怒和葷味病因的產生。
太極拳運動對精神情志有良好的調節作用。首先, 太極拳運動采用腹式呼吸的方法, 可使呼吸變得深、長、勻、細。同時, 太極拳還講究拳式呼吸,即是把呼吸與動作特點結合起來節節貫穿于運動當中。
例如: 凡以出為主導的動作均需呼氣, 凡以收為主導的動作則以吸氣為主。腹式深、長、細、的呼吸可以平緩人體內心躁動的情緒, 而呼吸與動作特點相結合的拳式呼吸又可將人體潛在的雜念慢慢的轉移到動作的變化當中。
4、太極拳運動健腎固腰
中醫認為, 腎為人體陰陽之根本, 腎中精氣的盛衰直接關系到人體的生長壯老已。因此, 健腎固腰在養生中亦占據著重要的位置。
太極名家武禹襄指出: 太極拳運動必須“主宰于腰”, 即太極拳運動需以腰為軸心。通過腰系的左右抽托, 旋腰轉脊帶動四肢的屈伸、旋轉、收展從而形成的一種以腰為軸的纏繞運動, 會對腰部乃至全身的腧穴產生。
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
一是鍛煉時間
冬季清晨的空氣清潔度相對差些,因此鍛煉的佳時間是日出之后,練拳前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點豆漿、牛奶之類的飲料,吃幾片餅干或其他小點心,但千萬不要吃飽。
二是鍛煉場所
不宜在煤煙彌漫、空氣污濁的庭院里進行健身鍛煉,應選擇向陽、避風的地方進行鍛煉(有霧時不宜在室外進行鍛煉),如果選擇在室內進行鍛煉時,要注意通風,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練習時,不要邊練拳邊與人交談。
三是運動強度
應根據自身的狀況靈活調整運動量,選擇一定的駕勢,做到量力而行。在鍛煉中慢慢適應,不要急于求成,千萬不要故意用力呼吸來達到所謂的“氣沉丹田”,以免出現頭暈目眩,心跳氣促等現象,影響自然呼吸。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運動前一定要做準備活動,如伸展、彎腰、下蹲等,否則容易引起扭傷、碰傷、骨折等。
結語:綜上所述,練習原始太極拳對生殖系統有很多好處,常練原始太極拳能強腰固腎,原始太極拳是現代人養生的理想運動。原始太極拳講求的是周身一致,內外三合等,練原始太極拳能增強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