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船長統一指揮下,根據船的傾斜的趨勢,進行宏觀調控,統籌計劃,合理布局,大家各盡所能,按要求穩住前、后、左、中、右,不擅自行動。<<<領悟了此招能讓你越活越年輕
當船體出現側斜時,相應調整在船內左右兩側的人員位置,使船身傾斜度比與波峰值相對稱,力爭船的動態平衡,大家齊心合力,才能共度難關。
“水可浮舟,也可覆舟,”正確的航行,才能確保安全。為了應急,盲目行動,以對立的傾向來回替代,不論出現哪一側的極端傾向,都會導致翻船。
漠視人類之舟的沉浮是不曉得它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從頭再來,社會進步只有豪邁的氣概是無法實現的。關愛生命,造福人類,是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
二、太極意識
感悟太極:周而復始地練習同一套路拳,隨著時間的推移和認識的不斷提高,不知不覺中內功漸漸發生變化,由形似到神形俱備,由量變到質變,這個跨越,妙不可言。
客觀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有讓主觀意識符合客觀世界的變化,所付諸的行動才能成功。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只有轉不過來的腦筋。執著的精神加以正確的方法才會有所造就。
“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的道,并不是永恒的道,道是變化無端的,絕對不變的方針是不存在的;因此,同一種模式在不同的環境中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把某個階段正確的方式,奉為真理,墨守成規,到另一個階段就可能成為錯誤的行動。
由于人類生命有限,宇宙無限,雖然不斷探索自然界的規律,尋找適合的方式,解決面臨的問題。但無窮無盡的變數常常決定著人類的命運,這種不期而至的狀況,人們常常可以感受到,卻無以言表。
中國古人把世界萬象經過歸納,描繪成“太極圖”,示意其運行法則。開啟這扇大門,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大“道”似乎“虛無縹緲”,又確實存在,這正是“太極”奧妙所在。
信仰能夠成為精神支柱,是無形的,卻可產生極其巨大的作用。人們可以為它在所不辭,甚至獻出生命,這就是精神轉變為物質,無形化作有形的典例。
太極拳身法練習的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練外形
就是學習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閭正中為基準(在前進、后退、左轉、右旋時,必須保持軀干的中正),強調步法上嚴格分清虛實,以正中為前提,變換時完全用內勁而不允許依靠身體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體的起伏來借力。
上下肢與身法必須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會直接影響身法。既要支持身體的穩定,又要顧及分清虛實,對初學者來講是比較困難的,但必須練好八條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靈活協調,動作一致,隨心所欲。只有周身輕靈,才能進而掌握行氣運動的本領。
第二階段是練內形,也稱內勁
先以意識作為指導,練成意、氣、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內形。身法是組織內形,產生內勁的關鍵環節。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舉一動必須由內及外,達到內外相合統一。此即“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道理。
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協調配合,達到以內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內勁修煉的注意事項
(一)武派(郝式)太極拳是用"起、承、開、合"四個要領貫串始終,因此在習練中不可因起、承、開、合節序的關系而產生繼續的現象。應以求尾閭正中,將含胸、拔背、裹襠、護臀、提頂、吊襠、松肩、沉肘和虛實分清等法則,一個一個地逐漸掌握好。
然后再求腰脊斂氣,使氣注腰間。脊骨之氣能注于腰間,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聯成一體。能聯合一體,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達到靈活協調,進一步掌握行氣運動的功夫。
能做好以上這些要領,就能以意送氣達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氣沉丹田。
(二)練太極拳必須明確呼吸自然之理,千萬不能閉氣。練拳從開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貫注,周身要空松,勁才能顯得正,決不能用呼吸系統的運動來支配太極拳的開合運動。
手法要氣勢騰挪,有預運之勢,無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處,則眼神直射何處,周身也直射何處,一轉眼則周身全轉。視靜猶動,視動猶靜,總須從神聚而來,手法達于氣勢騰挪,即可氣貫手指。
(三)平時行功走架,既要沉著穩妥,又須輕靈自如。每一拳勢必須分“起、承、開、合”四個字,但四字之間不可截然斷續,必須做到連貫自如,不能呆板,要開中寓合,合中寓開。
走架時要學會知己的本領,一動勢/必先問問自己有何處不夠,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斷糾正,才能不斷進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滯,所謂身法輕靈,必須貫徹于走架之中。
走架的目的在于運用,平日行功走架時,就要當做正在與人打手,在打手時又要當做走架,如是相輔相成,拳藝才能不斷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