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式太極拳為什么要慢練
一、慢練是48式太極拳對身體鍛煉的必然要求
它不同于其他拳種的技擊技術,不以絕對力量和速度贏人,而是講究以柔克剛、引進落空,利用虛實變化來避實就虛,造成我順人背的主動局面,從而發揮自己的大潛力,出奇制勝。
48式太極拳采用的勁力,非局部之力,而是貫通全身的協調一致的“整力”,也稱為“渾元力”。此即耄耋能御眾之道也!要練好48式太極拳,先要調體外散亂之勢。
習練48式太極拳的人不見得外形很壯實,但是在格斗場上卻能贏得干脆利索。一般干力氣活的人看起來很壯,卻上不得擂臺,其原因在于:笨漢本力雖大,但僵而不靈。
48式太極拳強調肩與胯合、肘與膝合、手與足合,在練拳過程中,所有動作都與力量運用的方向一致,使周身一家。
李亦畬在《架打手要言》中所言:“欲要周身一家,先要周身無有缺陷;欲要周身無有缺陷,先要神氣鼓蕩;欲要神氣鼓蕩,先要提起精神不外散;欲要精神不外散,先要神氣收斂入骨;欲要神氣收斂入骨,先要兩股前節有力,兩肩松開,氣向下沉。
勁起于腳根,變換在腿,含蓄在胸,運動在兩肩,主宰在腰,上與兩膊相系,下與兩胯兩腿相隨。”如此多的要領,這還只是書面形式的表述,在拳架的練習實踐中,對頭、頸、脊椎一直到腿、腳、臂、肘、手等部位,都有非常嚴格精細的要求。
在練習拳架、鍛煉知己功夫時,必須慢練。只有在慢練的過程中,才能細心對照自己的動作是否合乎48式太極拳的要領要求。
如果動作做得太快,勁力就不能節節貫通,其變化的細微之處就會一帶而過,達不到周身一家的目的。俗話說:蚋慢功出細活。”學者必須按要求步驟一招一式進行練習,唯有如此,才能練好48式太極拳。
從主觀上講,當身體的筋骨都處在正確位置時,會感到身體在承受著很大的壓力,周身猶如灌了鉛一樣沉重,想快已是不能。如果練48式太極拳動作太快,必有一項或數項動作不合要求,所以動作輕浮、松懈。
調體外散亂之勢以后,還要調體內一呼一吸。48式太極拳的呼吸,與一般人的淺表呼吸不同,它是深而沉的腹式呼吸。
只有每個動作與呼吸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由外而內的鍛煉。而每一個招勢要合于呼吸,必須沉著緩慢。如果動作太快,氣息則不達于四肢百骸,心意、勁力則不能合于呼吸。
二、慢練符合人們學習的基本規律
孩子們在向我們學習某項技能時,總是不能一次就做好,他們會要求我們慢一點做給他們看,以使他們逐漸掌握要領。成人的學習,其實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對于初學者來說,如果只注意到48式太極拳師們走架時漂亮的身法,或者發人于丈外的干脆利落,而忽略了形成這樣結果的學習過程,就會造成認識上的偏差。
有些人甚至連一套拳都打不下來,卻熱衷于學習推手,其結果是總不離頂、偏、丟、抗之病,推來推去都是頂牛,不頂牛就挨打,毫無章法可言。
48式太極拳是一種高級的運動形式,在運動過程中,要調動每一個骨節和全身的每塊肌肉,使全身的筋骨、肌肉在意識的指揮下統一協調,而不顯散亂之形。
只有這樣,才能練成周身一家的整力,才可能具備48式太極拳技擊的條件。而這個過程只有在慢練中,才有充分的時間讓我們細心體驗動作要領,使每個動作都勁力飽滿而外形圓活。
48式太極拳合理地運用慢練的方法,使技術要領一點一滴逐漸落實在每個動作上。形式上的慢,實際上有利于“功夫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