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是我國傳統武術的瑰寶,太極拳具有實戰功能。小編今天與您分享的是太極推手實戰制勝技巧,在實戰中要注意安全。練太極拳的注意事項有很多,下面我們先學習一下太極拳實戰吧!
太極推手實戰制勝技巧
推手是太極拳的檢驗階段,學習太極推手具有防身作用。太極拳對現代人還有教育意義,練太極拳能陶冶情操。
1.立如平準,活似車輪
和人推手時,對方施力于我,我保持身體中正,重心不易受外力影響。這種身法上的要求,《太極十三勢歌》明示為“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對方來力時,我以腰為軸心,向左右轉化,圈子比較小,即能使對方之力落空。
若在化勁過程中身體前俯后仰,重心不穩,兩腳飄浮,不僅化不掉來力,而且極易被人發出。常見人推手時,一方被對方一引或出勁前捋時,身體即向前俯,重心失去中正。
在實戰中,要靈活的運用力的技巧,太極拳的特點不在于雙方力的大小,而是在于靈活轉化性。
如對方用采勁,即易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時傾跌,但被動挨打,既不能化,也不能還手,已處于敗勢。也有人以為自己腰勁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當遇對方加力到自己身上時,身體便向后仰,重心偏于后方。
若此時對方用勁在胸腹部一按或短促發力,則輕者失重敗勢,重者會傷及脊椎,非常危險。所以推手時,無論應敵擊敵,有保持虛領頂勁、中正靈活的狀態才可以左右前后回旋,保留轉換的余地。
2.意在人先,后發先至
拳經中有“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無力,我亦無力,我意仍在先”之語,要求處處主動,隨機應變,時時處處控制對方,使意在彼先,勁搶彼前,則發無不中。王宗岳《打手歌》曰:“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想要達到太極拳的上層境界,就要學會化勁,不用蠻勁制勝,而是要用巧勁束縛住對方。
其中“彼不動,己不動”是聽勁,是反擊對方的前奏。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同時發生的。所謂手快者,也就是聽勁功夫好,即對方微動,我已發覺,搶他前面發我之勁。
他的勁被我截住,進退兩難,正是“舊力已發,新力未生”之際,欲收回不能,欲另發勁不及,則難免處處落后,處處被動。
所以,“后人發,先人至”的關鍵是意在人先,在于聽勁。只有“意在人先”,才能保證“后發先至”,這是推手時一條很重要的規律。
3.三節齊到力增加
《太極拳論》說:“勁起于腳,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從勁力傳導的三節來講,腿腳是根節,腰身是中節,手指是梢節。人之手臂不如腿粗,腿不如腰粗。因此,手臂之力不如腿力大,腿之力不如腰力大。
俗話說‚根節動,梢節發,三節齊動力增加?,所謂三節齊動,必定意注于腰,三節勁力的上傳下達主宰在腰上,根梢二節雖動也發不出整體之力,只是局部之力。推手時,用手臂之力推人,往往推不動。若用腰勁推,對方即能傾跌。
推手動作,表面上力在手腕,而實際力在于腰。若肩不能松,則腰不能活,力全在于手臂,絕不能化人,亦不能發人。至于步子穩不穩,在于襠勁,即胯、腿、腳三部分的聯系,而其運用之關鍵完全在腰。
發勁時,勁起于腳跟,發于腿,由腰向前后左右帶動,手指配合動作,將勁施于對方身上。知道這一點,推手時應盡量少用手臂,而應進足貼身,三節齊到,對方必立足不穩。
4.聽人之勁,舍己從人
太極拳推手以懂勁為高階段,用什么方法才能達到懂勁的地步呢?只有平時在推手時,能善于聽人之勁,這就是說,靠和對方身體接觸的部分(包括指、掌、腕、肘、臂、肩等)的皮膚感覺,得知對方來勁的方向、輕重、強弱等,化掉對方之勁。
向其薄弱處反擊。若對方勁來,我還要想一想如何對付,是來不及的。拳經說“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這就全靠聽勁的功夫。
推手時,為了要能聽人之勁,我就不能用力對抗,因為兩臂用力,我就感覺不出對方的勁力!所以推手一定要輕,化掉對方來勁,使對方欲發不能,欲走不及,我才有主動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