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擊是很多人學習太極拳的追求,想要練技擊,首先要練好纏絲勁。太極拳的特點是勁的運用,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在技擊中運用很廣泛。太極拳教程中對纏絲勁有詳細的描述,下面跟著太極拳好好學習一下吧!
纏絲勁在技擊方面的作用
陳氏太極拳是我國太極拳流派起源早的門派之一,陳氏太極拳在纏絲勁上有很大研究。
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在技擊方面主要利用螺旋纏繞、引進落空、借力打力、四兩撥千斤等力學原理為原則,從而達到以小力勝大力,以弱勝強的效果。太極拳論講:“虛籠詐誘,只為一轉”。
其實在實戰應用中不管是虛實變化,還是引誘回沖都是通過螺旋纏繞來轉化和借力打力的。
許多習拳者都想掌握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練好太極拳的基本功,才能練習纏絲勁。
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是呈螺旋形走弧線運動,猶如子彈通過槍膛時走的來福線,當它運動于空間時,既有螺旋形的自身旋轉,又有拋物線的運動路線,公轉加自轉,這種表現形式就是陳氏太極拳的纏絲勁。
它始于內而形于外,然后達于肌膚毫毛之上,內勁發源于丹田,動則勁由丹田而發,靜則勁歸入丹田。
陳氏太極拳的勁力在平時練習時都以螺旋纏絲為核心,通過長期的練習在不知不覺當中上于身體,形成本能反應,舉手投足無須思考,自然而然。其勁起于腳、行于腿,轉于腰,通于臂,達于四梢節。
在技擊中,要靈活的運用到纏絲勁,掌握住纏絲勁的技巧對技擊的學習有很大的幫助。
在運用纏絲勁時既不可太柔,也不可太剛。過柔,則環繞不速,純屬于軟手,沒有實用價值,不適合對敵交手作戰;過剛,則容易斷,轉關不靈,死板呆滯,不能隨機應變,易受制于人,所以在練習太極拳時應做到剛柔相濟、蓄發相變、虛實相兼。
周身上下都必須有纏絲勁,表現在上肢是旋腕轉膀,表現在軀干是旋腰轉脊,表現在下肢是旋踝轉膝。纏絲勁分為順纏絲和逆纏絲兩種,以小指領勁帶動肢體運動的為順纏絲,以手領肘,以肘領肩,以腰為軸,承上啟下。
協調催動;大拇指領勁帶動肢體運動的為逆纏絲,它是通過以腰催肩,以肩催肘,以肘領手,做到節節貫穿。
陳氏太極拳的實戰技法都是以螺旋纏絲勁為核心的,例如遠用手,近用肘,貼身就是肩靠;遠便腳踢,近便加膝,貼身便是胯靠;還有就是遠踢打近摔拿。
不論是哪種打法,都通過應用以內催外、節節貫穿的原理,使人的力量落在攻擊點上,從而達到實戰應用的效果。
纏絲勁的形體訓練
1.軀干部位
以身軀正中為軸線(上通百會穴,下至會陰穴一線貫串,即中氣之通道),腰為主要動力,以“套腰勁、花腰勁、螺旋腰勁”為訓練方法,同時旋脊轉腰,胸腰折疊蛹動和以胸腰運化。
軀干乃至肢體部位的功能都是需要通過腰部來調節,對此,我們需要加強腰部的基礎力量。
2.上肢部位
以胳膊正中為軸線(以中氣貫串),雙肩對拉拔長,松開似脫,互為催領,互相傳遞。同時旋腕轉膀,促使肱骨旋動,尺橈二骨擰擦翻轉,雙手做順纏與逆纏,雙肘松垂隨之同步旋轉。
3.下肢部位
以腿正中(以中氣貫串)為軸線,雙胯同時松開,爭橫前綣里合,襠勁撐圓,開膝合臏,雙腿里纏,雙足纏絲法,有了體會后再練兩手足和兩臂腿的同步纏法,及其身體一側的同步纏法,逐步掌握身體各部和整體的纏法。
在其纏繞的運動中,必須細心地體會揣摩“筋骨的對拉拔長,關節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順而又敏捷的狀態下,進行自然的纏繞旋轉。在一動無有不動之中,一動即纏,一運即纏。
對形體纏絲的總要求是:從腰部纏至四梢,再從四梢纏繞回腰間,循環往復。其緊要者在于腰、肩、胯必須旋轉一致,互為傳遞并相合相隨。
掌握以上幾個部位的訓練要領,只要加以時日,大家的纏絲勁訓練,定會有所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