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元力的學習是每個習拳者的追求,那么學習渾元力有什么用處呢?該如何使用渾元力呢?太極拳教程中有詳細的描述,太極拳教學會教大家如何使用,下面我們先跟著太極拳好好學習一下吧!
渾元力的幾種用法
1、發放力
發放力是在實戰中有很好的運用,在實戰中保護好自己由能將對方擊倒可以合理的運用發放力。
是指把人發倒而不受傷的發力,這種發力有中乘、上乘之分,中乘發力是在得機應勢的情況下,把含有掀、推、撲、按的渾元力向對方失重的方向撞彈而出,使人跌出倒地。發力特點:觸點大,勁力長,意到力到,綿中裹鐵,意念以安全倒地為目的。
上乘發力是中乘發力的升級,因勁力超常,與力較技,一觸即將人抖彈擊出。發力時,觸之急速如電,碰之即發,不給對方柔化之機。
2、穿透力
實戰中要害的就是自己的力被對方擊中,因此,在激戰中能夠使自己不被對方擊倒就好好運用穿透力。
是指本力被擊中的人既無外傷又不倒地,但過后體內或背后卻越來越疼痛。此種發力如不控制擊穿量,嚴重時可致人殘甚至死亡。發力特點:發時短,距離近,觸點小,力到即收,穿背透體而不傷表面。
這是歷代武林暗手傷人的一種發力,因為此力傷人嚴重,歷來秘密而傳,得者甚少。
3、擊倒力
是指把人擊倒,內傷外傷同創的發力。發力特點:歷時短,是集硬、彈、穿、爆、撞為一體的渾元發力,以打爛、打穿、打倒、打死為目的,是與敵人生死搏斗時采用的一種發力。
綜上所述,這三種力在實戰中都有很大的發揮,都是戰勝對方的主要力,學好這三個力,在激戰中做好防護一定會擊敗對方。
以上三種發力,實際就是渾元力技巧的靈活運用,也就是說,只要練精渾元力,再掌握各種不同特點的發力技巧,打人、發人、發輕、發重、發里、發外,都能得心應手。
渾元力是武功三寶(力、速、巧)之首,又是武功的命脈,非常重要。正如拳家所云:“勁力發的好,渾元是主導,練好渾元搏擊力,打人發人如游戲,”就是這個道理。
發力規律
關于太極拳的發力規律,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去理解。
一、合力旋打
卷屈儲力后,還要將肢體力、氣力、念力運化到技擊部位形成合力。
在發力前的瞬間,還要用一個小動作將力完全合住,即按太極拳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原理,沿打擊線路的反方向,稍位移后挫,將技擊部位隨限猛然旋轉爆發打出。
對于這種細節的把握,往往關系到我們學習的成敗。
要注意技擊部位必須旋轉打出,這樣發出的力因有旋轉力而威力更大。在打出瞬間要做出這個小動作,武禹襄在《太極拳論》中作了這樣的描述:“如意向上,即寓下意,若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
講通俗一點,就像打乒乓球時的抽球,對方把球打過來,我方要抽打,怎么辦呢?就是球快接近我方時,將拍子往后一揚,隨即向前抽打出去。
二、內動外發
即內動外發規律。為什么要內動,外才發呢?因為發力前先要卷屈蓄集肢體力,然后肢體力還要在腰部進行折疊運化,氣力、念力還要運化到丹田部位集中,處于待發狀態。
這些力要從這里傳導、運化至技擊部位形成合力,后才發放出去。所以要“內不動,外不發,腰不動,手不發”,丹田不動,力不發。
所以說,我們要學會把握內外的聯系和運用。
三、保持平衡
從發力到打擊到對方,我方的技擊部位有一個位移,這個位移過程中,要注意保持自身的身體平衡。保持平衡有“前發后塌”“左發右塌”等許多共同的規律。如右手向右前方發力打出,左手就要同時向相反方向運動發力,形成一對對稱平衡力。
如雙拳同時向左拳方打出,就要通過腰腿反方向運動塌勁,形成一對稱平衡力等等,這樣就能有效保持身體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