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練習太極拳愛好者都知道,在練習太極拳時,太極拳在我們人體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太極拳教程很重視丹田之氣的運轉,氣順則全身的筋骨會隨之打通,這才是太極拳的特點。接下來我們一起跟著太極拳學習丹田的作用。
丹田修煉對養生和技擊的作用
中國數千年的武術訓練,都是圍繞著丹田進行修煉,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東方獨有的瑰寶。
中國武術有兩大派系,一個是少林拳系,一個是武當拳系。少林拳法講究內修禪定,拳禪一體:而武當拳法崇尚修道內丹,陰陽太極。這說明武術各派對于丹田的修為都是十分關注的。
“丹田”一詞,源于上古醫學氣功中的守穴.即所謂“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道學稱為“守丹”.禪學稱為“守神”。”丹田”一詞所指并不是一個點,而是以練功中意識所關注的穴位為中心的一片區域。
不同的功法和不同功用。丹田分為上、中、下、后等幾種丹田。
上面所說丹田位置雖然不同,但都處于人體任督二脈中的關鍵位置。顯而易見,長期意守某一關鍵穴位,排除雜念.專注守一,對身體健康和治愈疾患.無疑會起到良好的作用。《黃帝內經》講:”氣血失和.百病而生。””氣血充盈.百病不生。”
所以,人在年輕時,氣血旺盛,精力充沛.隨著年齡增長,氣血逐漸衰弱.氣血運行受阻,氣機不暢.經絡不通,故而導致體弱生病.這就是人老多病的根源。所以,經常自然放松,呼吸順達,神態安穩地意守與之相關的丹田穴位,進行鍛煉,對于中老年人來講,是十分有益的。
武術中的意守丹田指的位置就是下丹田。后天訓練可補充元神,這也是后天健康長命之處。
當我們練習武術、站樁、靜坐時.長時間地意守丹田,在一吸一呼之間形成丹田區域的鼓蕩。
丹田的鼓蕩與拳法動作自然密切結合,會使人體的意識、氣息、勁力形成有效合成的基礎能力.即身體重心的平衡運動能力和動力合成能力.可有效避免氣血上浮、上重下輕、氣弱無根、勁力失衡等因呼吸紊亂而產生的弊病。
逐步形成形態安然、氣定神注、腹實胸寬、勁力沉穩的良好動態平衡.因而在意、氣、力的基礎上形成有效的攻擊能力。例如,動作由低姿向高姿動作過渡時,丹田氣的上提.可有效增強動作完成的質量:而處于高位站立、擰轉或單腿獨立平衡動作時.丹田氣的上托.可使動態平衡達到穩定、端莊和完美;而由高姿轉入低姿的過程中,丹田氣的沉氣.可使身體重心更加平穩.動作連接更加順暢嚴緊;當突發勁力時,丹田氣的聚氣.可以使攻擊動作的正確性、規范性與攻擊威力達到和諧與統一。
因此.丹田意守的實際功能,不僅體現了呼吸與武術動作高度完美結合的自然性與合理性,同時,在實戰搏擊訓練中又可提升人體的潛能,強化瞬間的能動性和抗擊打能力。
另外,長期進行以丹田為核心的內功訓練,可促進大腦的休息與修復.對促進神經系統、呼吸系統、血液循環、內分泌系統、運動系統的康復,會產生積極的作用。
丹田內功訓練.在一定程度上使腹壓不斷改變,增強血液靜脈回流,改善心肌的營養,從而提高了人體血液循環的能力。當功法、拳法與以丹田為核心的內功相結合時,這種有氧代謝訓練會促進心腦血管的健康。
對丹田的長期意守,又會長時間平穩地刺激相關的穴位與經絡.促進氣血的順通與運行,因而對心肺、脾胃、肝腎、腸膽、膀胱、胰臟等內臟器官會產生擠壓、按摩,這將增強五臟六腑的運化、分泌與吸收功能,產生補養氣血、固本強身的效果。
因此.針對丹田區域的長期意守,不僅能起到調整全身經絡和氣血,固本強身的作用,而且可以有效增強肌體的免疫力,消除疾患,提升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從練功習武的角度講,又可使意、氣、力、形達到和諧和完美。
太極拳時丹田的作用
太極拳的練習,也有助于調節我們身體的內部循環系統。
按“煉精化氣”的原理,它可轉化為真氣、順經絡循環到身體各處,充盈周身,維持和增強人的生命力。這種激素過多或缺乏,都會引起各種疾病。產生這種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
丹田,向來是為養生家所重視。道家養生家認為丹田是練功的“根”,為“安爐立鼎。煉金丹的地方。《黃庭經》的“黃庭”二字即指此處,認為此處是“積精累氣”之所。
《胎息經》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處,認為此處為人體生命之源(人體力學家認為此處是人體重心、中心所在)。前人講:“抓住丹田練內功,哼哈二氣妙無窮”。
太極拳家則把丹田稱為“太極點”,系太極拳運動的軸心,故又稱“太極核”。
由此可知,太極拳的創編人陳王廷遺詞所云:“一卷《黃庭》隨身伴,悶來時造拳,忙來時耕田,……”(《陳氏太極拳圖說》),當時造拳也是參照《黃庭經》,抓住了這個煉功的關鍵部位,而提出了“氣沉丹田和丹田內轉相結合”,作為太極拳的內功功法,從而使太極拳成為一套內功、外功兼練的拳種。
丹田,一般都指臍內向里斜下一寸三分(又稱一寸半)處。即小腹之內,骨盆之中,膀胱之后,骶椎之前,氣功家稱此處為儲藏真氣的“夾室”。其實,此處是人體許多重要臟器所在之地。尤其是生殖器官聚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