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太極拳講究的以柔克剛,其中的柔就是它的運用原則。太極拳的練習是比較有一定的系統性的,不能盲目的去練習,否則只能是既浪費時間也浪費精力,這樣的方式是不可取的,所以想要達到松柔就必須先從基礎練起。
太極拳是剛柔合一的武術,說柔有柔,說剛有剛。
首先,于理要明白太極剛柔的內涵;其次,于法要掌握正確修煉的方法,經過長時期的鍛煉,逐步達到積柔、成剛,乃至剛柔相濟的階段。
太極二儀,柔之與剛。柔者陰柔,剛者陽剛;剛柔即陰陽之質,陰陽即剛柔之氣。常運陰陽二氣培養剛柔內勁,陰氣流行則為陽,所以剛歸至于柔;陽氣凝聚則為陰,所以柔造至于剛。陰中有陽而柔中寓剛;陽中有陰而剛中寓柔,陰陽得中,剛柔兼至;所以,陰陽互濟,剛柔相濟。此太極陰陽剛柔之理也。
所謂柔者,就是相對于太極拳剛來說,指的是輕柔,而且是在內。
非軟、非散,非輕浮,軟散無力難以長功,輕浮無定難以生根,此皆偏柔之病。
所謂剛者,相對柔而言,指陽剛、沉剛、內剛、至大至剛之意,其含義是氣形諸外而內持沉著靜重,精神內藏不露。非強為、非努氣、非鼓勁,硬發強為氣血不和而有損元氣,努氣鼓勁力剛易折而為人所乘,此皆偏剛之病。
拳經云:“欲剛先柔,欲揚先抑”,就是說欲成剛先求柔,剛從柔中生,積柔自成剛,此是太極自然循環之理。而欲柔先求松,由松沉人手而得柔順柔韌勁。關于松沉人手的要領和方法,可參見前節,這里不再贅述。至于太極柔勁的內涵須重復一下,即“太和元氣,渾然中伏”,充于肌膚,斂于骨髓。氣若不能充于肌膚、斂于骨髓,則無柔順可言,亦無沉著可言,剛勁終難問津。如何使氣充于肌膚、斂于骨髓?其訣竅就在于“一松一緊”。所謂一松一緊乃精神意氣的松緊之謂,非筋皮肉骨的松緊之謂。心神意念一松則氣斂骨髓、沉歸丹田;心神意念一緊則氣出丹田、充于肌膚。
一松一緊的方法,可以說也是自身的柔和和剛相結合。
松一緊,氣有弛張。弛者斂氣入骨、歸人丹田而為合;張者出于丹田、充于肌膚而為開。一松一緊,神氣鼓蕩。隱于內是神意鼓蕩,顯于外是氣勢鼓蕩,行同水流,止似山峙。
一松一緊,勢有回環。氣運十分似潮漲,此時為緊;氣歸丹田似潮落,此時為松。潮水拍岸自回頭,一漲一落勢回環。
一松一緊,折疊往返。欲緊先松,欲松先緊;松緊之中有折疊,往返之中有松緊。
一松一緊,蓄發相變。松時為蓄緊為發,松如蓄水,發似決堤。欲發先蓄,蓄而后發。
一松一緊,剛柔兼至。松之為柔而柔中有剛,緊之為剛而剛中有柔。外形似柔內實剛,陰陽互濟無跡尋,外面柔似棉,內堅如鋼條。
一松一緊在習拳練功時的運用和體現是:開展時為緊,沉合時為松;運勁時為緊,定式時為松;逆纏相開時為緊,順纏相合時為松;胸腹開為緊,胸腹合為松;發放為緊,收蓄為松;進為緊,引為松;上一勢與下一勢之間有松,此圈與彼圈之間亦有松;往返折疊之處有松,轉關運化之處亦有松。總之,一動一靜有松緊,一開一合有松緊,一圈之中有松緊,處處皆有一松緊。開合遞相承,松緊勢相連,一氣運弛張,太極理循環。欲向何處尋剛柔,一松一緊運天機。
所以說,一松一緊濟剛柔是培養太極剛柔內勁的入門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