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女,感染科主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醫院主任醫師,教授,首都醫科大學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導師。全國優秀中醫臨床人才。九三學社社員。祖籍江蘇省泗陽縣。出生于河南省信陽市。1980年考入河南中醫學院中醫系,1985年畢業獲醫學學士學位。1987年考入中國醫科大學,攻讀中西醫結合消化專業研究生,1990年畢業獲醫學碩士學位。曾在北京協和醫院消化內科胃腸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消化科胃鏡室及佑安醫院中西醫結合肝病科進修學習。長期從事胃腸道疾病的臨床、科研及教學工作。曾師從脾胃病專家李乾構教授學習,中西醫基礎好,理論扎實,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治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以及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功能性腹瀉、腸易激綜合征、口腔潰瘍、脂肪肝、慢性膽囊炎、潰瘍性結腸炎等疾病。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秋季養生應該重在養陰
秋季養生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立秋后,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氣候也由熱轉涼,進入“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應特別注意“養護收藏”保養原則,調養秋燥癥狀,預防小感冒,也要注意情緒放松、小心憂郁。
雖然初秋濕熱,但中秋后雨水漸少,天氣干燥,通常是白天熱,入夜涼,身體有不適癥狀,很容易傷風感冒,舊病也容易復發。
因此秋季養生要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注意保養內守之陰氣,以“養護收藏”為原則調養身心,“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為轉換時期,即將進入冬寒,應養精蓄銳,以應付來年春夏生長發育時期。
秋為“金”當令,而“金秋之時,燥氣當令”,此時燥邪之氣易侵犯人體,傷津耗液,而產生眼干、眼澀、口渴、口干、鼻燥、皮膚干燥等癥狀,也就是所謂的秋燥證,故秋季飲食應以潤燥為原則。
許多食物具有滋陰潤燥的功能,例如芝麻、蓮藕、蜂蜜、梨、柑橘、柿子、枇杷、杏仁等,也可以適辛多酸,酸味能收能澀,有健脾生津、收斂固澀的作用,如山楂、烏梅等。
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宣開發散、行氣活血的作用,如所謂的五辛──蔥、姜、蒜、韭、辣椒,以及胡椒、酒類等。
秋天瓜果多產,雖然有生津潤燥功效,但瓜果性味偏寒涼,還是少吃為妙,以免損傷脾胃陽氣。
秋風起,秋葉落,容易引起心中凄愴之感,特別是有憂郁傾向者,隨著氣候轉涼而傷感、情緒不穩,可通過靜坐、冥想、散步來放松心情、安神定志。
而秋高氣爽時節,也非常適合運動鍛煉,隨著天氣漸涼,也可適當增加運動量,但全身出汗后,不要急于脫掉衣物,以避免感冒。也可登山游覽,既可鍛煉心肺功能,也可登高遠眺,拋開憂愁。
在此介紹一款百合銀耳蓮子粥,有興趣者不妨一試。
百合20克,銀耳40克,蓮子15克,粳米80克,冰糖適量。將銀耳洗凈,用清水泡發。先煮蓮子,再放入百合、銀耳、粳米,煮沸后加入冰糖即成。
百合性味甘微苦平,可潤肺止咳、清心安神;銀耳性味甘淡平,具潤肺生津、提神養胃等功效,可改善干咳或咳嗽痰中帶血。蓮子性味甘澀平,可養心安神、健脾止瀉。粳米性味甘平,功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胃、止煩止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