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本期嘉賓介紹
男,主任醫師,教授,現任醫科院阜外心血管病醫院內分泌和心血管病中心主任,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國際醫療部名譽主任,內分泌首席專家,博士生導師。
1970年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1990,1991年留學日本長崎大學和美國國立衛生院糖尿病研究所。從事內科、內分泌科臨床一線工作四十年。重點科研領域為糖尿病防治及胰島素抵抗與高血壓研究。
完成衛生部科研課題多項,重點科研領域為糖尿病防治及胰島素抵抗,是“大慶糖尿病20年前瞻性研究的主要組織者和執行者”之一。其20年研究結果證明6年生活方式可在20年間減少糖尿病發生43%,并減少嚴重視網膜病變47%,主要成果發表于世界頂級雜志《柳葉刀》。該研究與美國及芬蘭同類糖尿病預防一起被譽為世界2型糖尿病的一級預防里程碑式的研究。在1993年提出胰島素敏感性指數目前在國內胰島素抵抗研究中廣泛應用。在國內外核心雜志共發表文章200余篇。
兼任中華醫學會內分泌分會副主任委員,衛生部心血管防治研究中心專家組成員,衛生部疾病預防控制專家委員會委員、衛生部臨床醫生科普項目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新藥、進口藥評審委員,國家科技獎、中華醫學科技獎評審委員,國家繼續醫學教育項目評審委員,中央保健會診專家等職。是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副主編及中華內科雜志、中華高血壓雜志等多家醫學雜志編委。
減少糖尿病血管并發癥 看精細控血糖的四個方法
治療糖尿病的主要目的是減少糖尿病血管并發癥,尤其是減少大血管病變的風險。因此,僅僅降糖是不夠的,在降糖的同時還應給予患者調脂、降壓、抗凝、減肥等綜合治療。
血糖波動比高血糖危害大
近年來人們已經認識到,血糖的波動大比血糖的持續性增高對血管的危害更大。
糖尿病專家解釋,造成血糖波動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主要的原因是餐后血糖的升高(醫學上稱之為“餐后血糖漂移”),餐后高血糖對血管的損害明顯大于穩定、持續的高血糖;另一個原因是胰島素和口服降糖藥使用不當引發的低血糖。為了減少血管并發癥,我們強調血糖達標,但血糖越接近理想的目標值,低血糖的陰影也越逼近我們。
為了減少糖尿病并發癥,我們更應該關注血糖的波動,盡可能減少餐后血糖的漂移和低血糖的發生,為此,近年提出了“精細調控血糖”。
精細控血糖的四個方法
1.密切監測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除了餐后2小時血糖,還應酌情監測餐后半小時、1小時血糖),患者應自己配備血糖儀,進行自我血糖監測;
2.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可能選用新型降糖藥物,達到既能很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又能減少低血糖風險的目的,如選用胰島素類似物、新一代磺脲類藥物、磺脲類藥物的控釋或緩釋劑型、非磺脲類胰島素促泌劑等;
3.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個體化治療;
4.每種藥物不要使用到大量,提倡早期聯合用藥。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