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視頻主要文字介紹:
注意:本頻道文章版權歸北京電視臺科教,并不代表本頻道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
本期嘉賓介紹
女,北京大學第一大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醫師、教授。
擅長
關節炎性疾病(類風濕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牛皮癬關節炎等)以及系統性紅斑狼瘡、干燥綜合征、系統性血管炎、肌炎/皮肌炎、結締組織病相關的肺動脈高壓
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部,2001-2004年赴英國帝國理工大學肯尼迪中心讀博士后,2007-2008應邀赴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工作,同年獲得荷蘭注冊風濕病醫生資格;2007年5月從北京協和醫院風濕免疫科調入北京大學第一醫院,現任中華醫學學會風濕病學北京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學會風濕病分會全國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肺動脈高壓學組委員;衛生部醫學考試中心風濕病學組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審專家。
擔任《中華小組中心臨床免疫具有和變態反應四川雜志》編委、《中國醫學前沿雜志(電子版)》編委、《英國醫學雜志》中文版通訊編輯、美國《Arthritis & Rheumatism》雜志以及亞太《APLAR Journal of Rheumatology》雜志審稿人。
飽餐飲酒、過度疲勞、緊張、關節局部損傷、手術等可引起痛風性關節炎,主要癥狀如下。
痛風性關節炎急性期
夜間發作,關節疼痛為首要癥狀;早晨關節疼痛進行性加重,刀割樣劇痛,疼痛在24-48小時內達到高峰;有局部發熱、紅腫以及明顯鈍痛。
多于數天或數周內自行緩解;常見發病部位是足弓、踝、膝關節、腕和肘關節等;全身表現為發熱、頭痛、惡心、心悸、寒戰及白細胞升高。
痛風性關節炎間歇期
痛風急性發作緩解后,發作部位皮膚色素加深,呈暗紅色或紫紅色,伴有脫屑、發癢癥狀。
如果不及時治療,受累關節增多,少數患者可有骶髂、胸鎖或頸椎等部位受累,關節周圍滑囊、肌腱、腱鞘等處尿酸鹽沉積,癥狀不典型。
痛風性關節炎慢性期
尿酸鹽反復沉積,局部組織發生慢性異物樣反應,沉積物周圍為單核細胞、上皮細胞、巨噬細胞,纖維組織增生形成結節,即痛風石,多見于關節內、關節周圍、皮下組織及內臟器官等部位,較少繼發感染。
痛風石發生于關節內,造成關節軟骨及骨質侵蝕破壞、反應性增生,關節周圍組織纖維化,出現持續關節疼痛、腫脹、強直、畸形。